以人的视角,四月天最美;但以天的视角,却是做四月天最难!
按照农历,就像民谣说的那样:做天难做三月天,稻要温和麦要寒。种田郎君要春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在春天,人们对于天气好坏的判定标准出现明显分化。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段对于冷暖、晴雨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往往是:你之所盼,恰是他之所怨。
阳春虽好,但清明时节天气变化节奏过快,阴晴不定,时风时雨。
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寒食帖》的天气背景,都是清明时节。王羲之写的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响晴天,苏轼写的是苦雨如秋、小屋如舟的连雨天。
但清明毕竟是“气长物盛”的时节,所以有风,也被视为“习习祥风”;有雨,也被视为“祁祁甘雨”。人们对于清明时节的天气,心怀感恩与包容。
清明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插柳、踏青、放风筝,其实都是人们与阳春物候的快乐互动。从前清明风行插柳,所以清明也有“柳户清明”之说。
大家是以插柳这一天的天气,以及树叶是焦是青的颜色差异来占卜后续的天气。
所谓插柳,既有屋檐插柳,也有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以柳为笛。
阳春时节,有各种关于花草枝叶的行为艺术。
阳春三月的别称“雩(yú)风”,出自《论语》: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咏而归。”
说的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装,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一同在沂水中洗浴,然后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体现的是孔子所认同的一种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