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我会下意识的去点击这个红点,点了几次之后没反应,然后中间靠顶部位置出现了一行小字,“拉一下吧”。
我拉了一下,然后进入了即刻视频的播放页面,并且看到给我冒泡的人是谁。
这是一次很自然的引导过程,让新用户完整的建立了对这个“新玩意儿”的行动记忆。下次再出现这个信息,用户自然就知道该怎么操作了。
就像我们如今看到微信底部“发现”模块的红色数字,就本能的知道,有人给自己点赞了。
三、一直鼓励你发表“想法”
这次上线的新版“看一看”里,对好友认为“好看”的文章,你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了,看起来,就是一个公众号版的朋友圈BBS。
PS:相信我,我一定不是故意截这个图黑我东哥的,只是点击去时,全是……价值观这么正的我,你懂的……
当点击评论时,弹出的这个输入框里,微信告诉我们的和在发表朋友圈时告诉我们的如出一辙,那就是此刻你的想法。
别看只是一个文案提示,其实是一种设计态度。
有很多直男思维的产品经理,在这里设计的默认文案,可能就是“请输入文字内容”,或者直接就是“选填”,直男癌的既视感。
而微信的产品经理,让他的用户表达“想法”,这是一种提问式和引导式的文案表达,是在执行一种把人的内在思维往外拉的动作。
真可谓,情怀。
四、一直都在实验中的功能
如果说微信实验周期最长的一个功能,那一定非它莫属了。我甚至不记得它第一次出现是在哪个版本。
当你进到朋友圈,第一次长按右上角的相机按钮,会出现下面这幅画。
没错,它就是朋友圈的发纯文字功能。
微信始终如一的告诉你,这是内部体验功能,后续版本可能取消,也有可能保存,请勿过于依赖此方法。
就连底部的“我知道了”按钮,还是好几个版本前的视觉风格,如果没记错,至少是5.0版本以前的视觉风格。
这个实验,微信做了很多年。也许得回到朋友圈功能设计之初,或许,张小龙对这个设计一直没有做最终的结论,留还是不留。
又或许,这个实验,微信和张小龙会一直这么做下去。
五、“发现”从此不再孤单
以前,只有当朋友给你点赞时,底部的“发现”才会出现红色数字,而这次“看一看”将第三方内容与熟人关系圈连接了起来,形成了基于公众号内容的互动社区。
微信朋友圈是基于好友和自己的二维内容社区,内容由好友之间相互创造。
而“看一看”,是基于第三方内容、好友、自己的三维内容社区,内容由第三方作者提供。
其实,这种关系结构在原来的朋友圈就已经存在。
只是,这一次,“看一看”做的更纯粹,让原本不在你视野里的内容,有机会呈现给你,并且是以互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