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不足的照片,通过后期提升亮度,噪点增加会很明显。
曝光过度的照片,即使将亮度降整体降低,已经丢失的信息也无法弥补。
我们在录音的时候也是一样。录音只有在健康信号质量下才能记录到最佳的声音效果。这个电平范围内,一般不会出现大幅的音量衰减和提升,能保证声音本身的精度不收影响。
话筒放大器,对话筒信号的放大是电路放大,而软件对声音的放大是差值计算,因此,在软件中将电平较小的信号进行较大幅度的提升,效果并不理想,在提升的同时会发现噪音变大,声音发毛。就如同将一张照片曝光不足强行提亮一样。同理,将一个已经出现削波的声音进行音量衰减,破音也不会得以消除,因为那部分信息已经丢失了。
在实际录音中,由于部分歌曲动态较大,家庭工作室中并没有硬件的压缩器对动态进行控制,大音量的地方容易录破,平均电平的要求可适当放宽到 -18到-24dB之间。
电平数值。可以通过电平表插件进行测量,我们来看两端波形。
这是一个电平比较正常的人声,主歌部分RMS -24dB左右,副歌部分RMS -18到 -12dB之间。
这是一条整体电平偏小的人声,PEAK -22dB、RMS -24 to -30dB,还有12-16dB的提升空间。一般我会建议打回去重录。
了解了有关电平的基础知识,我们来继续讲录音项目的电平管理。
相信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疑惑:
* 人声电平录多大合适?
* 声卡上的话放增益(Gain)如何调整?
我们以翻唱为例,翻唱项目中有伴奏轨和人声两条主要轨道。
伴奏的电平大小,是以话筒轨道为参照来确定的。把话筒轨道按之前提到的电平标准设置好,再将伴奏轨道的音量调到一个听起来合适的比例,唱起来不费力的状态。根据电平表把话筒电平设定好之后,伴奏音量降低之后,如果觉得音量偏小,只需要整体提升监听音量即可。
话筒的电平是通过声卡(话放)上的增益旋钮(Gain)来进行设定的。话放的增益旋钮设置为多大,没有固定值,需要根据具体的歌曲情况,参考电平表来调整,影响录音电平的因素有许多,例如话筒距离,歌手本人的音量,作品本身的音量起伏等,这些因素需要综合考虑。
因为成品音乐及伴奏是做过母带处理的, 响度比较大,因此导入到音频软件中一般都需要衰减6-12dB,才能与话筒电平匹配。一个常见的错误做法是,总觉得话筒音量不够大,拼命提升话筒电平,直到话筒出现失真也仍然不够大,原因是把伴奏导入到工程中不做电平降低。
话筒距离及角度
话筒的摆放就跟摄影师讲机位一样。并不是随随便便一放就好,而是要进行细致调整,距离,角度上的偏差都会影响到你收录到的声音。
教科书上,技术文章上写的话筒距离,只是一个参考值。具体要以实际来进行调整。话筒摆放的距离是可以识别并进行模仿的,在摆话筒,找想要的音色时,也可以找一首歌曲参考曲目进行模仿。
话筒的摆放距离,和摄影中的景别类似。如果景别太近,整个画面中就只能看到脸,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压迫感,如果景别太远,背景太多,人物被拍的很小,也不合适。
录制主唱时候,较为合适的距离感,就像拍一张人像胸部以上到面部特写之间的一个感觉。有一些话筒距离摆放过于近的歌曲,人声就像贴着听众的鼻子演唱,会让人感到不适。
话筒摆放过近会引起近讲效应。近讲效应会得到一个类似于低频很猛,很温暖,很贴耳的声音。但实际上这种声音使用不当,会对耳朵造成很明显的压迫感,而很很难通过后期处理把声音距离感往后退。在使用话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觉得这个温暖感很好听,就太近距离的使用话筒。
许多人都会出现把话筒摆的太近的情况,话筒摆的太近,你会听到响度也增加了,低频也变多了,你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一个好的音色。但是如果你去参考成品的唱片,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
话筒摆放的角度,也会对音色产生一些细微的影响。不一定要完全正对着,嘴巴。有时也可以进行一些角度上的调整和倾斜,左右或者上下。都会带来一些细微的音色变化,另外将话筒适当倾斜一点,也可以避免某些字的气流太强打在话筒上造成喷麦,特别是当想要近距离的拳路是一个比较温暖的声音的时候。这个方法很有效。
关于话筒的摆放,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找一个曲目作为参考进行模仿,通常不至于跑偏。进一步的录音优化,欢迎各位关注后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