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和誉王都争相招揽梅长苏,但梅长苏有自己的选择。
当中的巧妙算计、人性撕扯、玩弄权术,环环相扣,高潮迭起。
但是,若单凭权谋,《琅琊榜》大概还不会让许多观众在看到“全剧终”时怅然若失。它之所以让人依依不舍,是因为还有更令人耿耿于怀的东西,那便是权谋之下的情和义。
靖王和梅长苏不仅仅是君主和谋士的关系,两人还是昔日好友。那时梅长苏还不叫这个名字,他还是赤焰军的少帅林殊。
因遭人陷害,七万赤焰军含冤而死。一顶谋反的帽子不分青红皂白地往他们头上一扣,就是十二年光阴。而死里逃生的林殊成了梅长苏,音容全改,已无旧日痕迹。
林殊身中火寒之毒,却因此捡回一条命。
梅长苏有很多次机会,可以选择一条后半生更为顺畅平坦的道路,但他宁愿削皮锉骨,也要重回旋涡中心,只为替不明不白死去的族人、兄弟洗刷冤情。
与此同时,靖王也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但他明知老皇帝对赤焰军旧案心存芥蒂,却仍屡屡提出重查当年案情,让老皇帝不悦。
最铤而走险的一次,是刚刚得势的靖王为搭救赤焰军副将,明知政敌给自己设套,也想以身犯险,被梅长苏试图喝止:
“萧景琰,你有情有义,可你为什么就没脑子?”
靖王当然知道,这么做或许会断送前程,但在他心中,总有些事情比权倾天下更重要,一是正义,二是情义。
梅长苏劝不住靖王,又何尝不像其他人劝不住梅长苏?霓凰、晏大夫、蔺晨等人不止一次劝梅长苏卸下昭雪冤案的重担,但他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最能打动人的,往往是这样的真情。梅长苏和靖王身上都怀揣一颗追求真相、至真至纯、滚烫热烈的赤子之心,对朋友肝胆相照,对正义誓死追随。
即便是在云遮雾罩的权谋斗争之下,他们也一以贯之地保持着初心。
纵观剧中其他人,不管是二话不说陪同梅长苏上战场的蔺晨,还是暗中救下祁王遗腹子的纪王爷,他们的这些冒险举动,也不过是为了心中一点情义罢了。
02
中国最成功的网文改编剧
网文作者一度为影视行业编剧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细数这些年来,接受影视化改造的网文作品,题材涵盖宫廷穿越、仙侠传奇、都市言情、青春校园等,但大多数粗制滥造的剧集饱受诟病。
前有靠抠图大法一举成名的《云中歌》,后有凭缝纫机造型屡屡登上热搜的《凤囚凰》。这些剧既不能让原著粉丝心甘情愿地买单,又不能用出色的改编吸引新的受众。
原著粉看了都想哭。/豆瓣截图
在每年批量生产又扑得悄无声息的网文改编剧中,《琅琊榜》可谓一股清流,它的评分稍稍超过《甄嬛传》,至今仍是所有网文改编剧里的巅峰。
诚然,这离不开影视团队的功劳。制片人侯鸿亮、导演孔笙和李雪组成的“铁三角”,向来被视为国产剧的金字招牌。
与其说影视团队慧眼识珠,在浩如烟海的网文里挑中《琅琊榜》,不如说是《琅琊榜》原著的精良把自己送到影视化的风口上。
最初在《琅琊榜》原著与侯鸿亮团队之间牵桥搭线的,正是原著的粉丝——他们直接跑到侯鸿亮所在的公司,把小说推荐到别人家门口,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尽管原著在网文圈的热度有目共睹,连续数月登顶连载网站的点击量榜首,但将文字描绘的世界转换成影像,还需要下很多功夫。
小说《甄嬛传》在影视改编时,把架空的故事背景移植到可考究的历史朝代,而《琅琊榜》则选择另一条道路,它保留了原著的架空背景,又在服道化上参考真实的历史原貌。
剧中的服饰、建筑、礼仪,借鉴自唐代之前的历史资料;而道具的灵感来源于宋代,从家居摆件到厅堂卧室的装潢,都是实景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