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从而引起全球热量分布变化,进而带动行星风系的南北偏移。
晨昏线与昼夜长短
晨昏线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
晨昏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
由于地球不停地以1个太阳日为周期的自转,晨昏圈在地面上不断地移动,其周期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地球公转过程中各纬线圈上昼弧与夜弧的长度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周日视运动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使位于地球上的人觉得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运动。
太阳每天都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但随着光线直射纬度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直射哪个半球(南/北),太阳就是从东(南/北)方向升起,西(南/北)方向落下。如,直射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
四季
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一年中,地球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一样的,从而产生季节变化和冷热差异。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南、北半球各季节的时间刚好相反,北半球四季的划分如下: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我国
传统
立春~立夏
立夏~立秋
立秋~立冬
立冬~立春
天文
分类
春分~夏至
夏至~秋分
秋分~冬至
冬至~春分
气候
统计
3、4、5月
6、7、8月
9、10、11月
12、1、2月
候均
气温
10℃~22℃
≥22℃
10℃~22℃
≤10℃
五带
五带是依据有无太阳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等天文特点来划分的。以南北回归线作为热带和南北温带的天文界线,南北极圈作为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天文界线。热带的显著特征是有太阳直射,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带,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这种划分方法可初步反映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寡。为气候学上划分气候的基础。
节气
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的开始。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有节气歌如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