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
小耗子们上前禀报:“各处察访打听已毕,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
此处有夹批:“庙里原来最多。妙妙!”若此处的庙说的是寺院,那这个故事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庙还有别的所指,就是庙堂之上,当然就是指朝廷官场咯,此处果米最多,最好捞,才是真的。
接下来,老耗子便要分派任务,不管是米,还是豆;不管是枣,还是栗子,都要偷来,每一种果米都有专门的小鼠负责偷窃。
最后剩下一个香芋,有一个极小的、极弱的,最不起眼的小耗子主动报名去偷。老耗子看它身小力弱,又怯懦无勇,觉得它不能胜任,便不让它去。可它却说:
"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 口齿伶俐,机谋深远。此去管比他们偷的还巧呢。“
其他的耗子就问他如何偷,它回答:
“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岂不比直偷硬取的巧些?”
哈哈,小偷去偷东西,被人抓住了,那还不要臭揍一顿,押送官府?这种直偷不高明。你要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庙堂的一份子,滚在里面,使人看不出、听不见,用分身法慢慢搬运,你连库都能给他搬空咯,果然是巧妙异常。

忠奸难辨
此段有三处脂批:
不直偷,可畏,可怕。
可怕可畏。
果然巧,而且最毒。直偷者可防,此法不能防矣。可惜这样才情这样学术却只一耗耳。
看见此处是在刺谑贪官内盗无疑,那么作者是普遍的讽刺还是意有所指呢?
接下来宝玉说,众耗子不信小耗子会变化,因此叫它现场变一个香芋出来。结果小耗子变出一个标致的小姐出来,引来耗子的众嘲,结果小耗子现形说:
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作者直接提出了盐政林老爷,说林老爷的女儿是香芋。可是之前小耗子说他要变成和香芋一个样子,好进去偷香芋,现在又说林黛玉是香芋,小耗子不在庙堂之上,可是林如海已经在庙堂上了,他是和其他的官员一样的,他女儿是香芋,他也是香芋,那么林黛玉父女是不是耗子变化成的香芋呢?

如果林如海是清廉的,那么小说就寡淡无味了
林如海的职位是巡盐御史,他若是一个耗子变化的香芋,那么盐政位子上一定会有巨大的亏空。
为何耗子们偷的是两样东西,一样米一样是果子,但是宝玉对于米豆并不在意,而把重点放在了偷果子上。我们再回头把关键要素串联起来,就会得到一个信息:扬州,盐政任上,有耗子偷国(果)。这个故事就是一封举报信!

两淮盐引案和甘肃冒赈案一样惊人
两淮盐引案《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应该在乾隆初年的十年,现在最早的《红楼梦》是甲戌本,也就是在乾隆十九年的版本,包含了第一至第八回、第十三回至第十六回、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共十六回,并没有第十九回。己卯本是乾隆二十四年的,里面有了这第十九回。
刚刚好,在这个期间林如海所在的两淮盐政上的确正在发生一件惊天大案——两淮盐引案。
乾隆三十三年,刚刚上任的两淮盐政尤拔世——怀疑这个人跟尤氏姐妹的创作有关,给乾隆皇帝上了一个折子,里面说:
“上年普福(前任两淮盐政)奏请预提戊子(乾隆三十三年)纲引,仍令各商每引缴银三两,以备公用,共缴贮运库银二十七万八千有奇。普福任内所办玉器、古玩等项,共动支银八万五千余两,其余见存十五万余两,请交内府查收。”
皇帝一看这个折子有些莫名其妙,每张盐引要缴三两银子?我咋不知道?来户部尚书,你过来落实一下这个事。好,就这样,一件连续作案二十多年,历任四任盐政的大案浮出水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