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的合作,最后被歪曲成了人与猴子的合作
这种对达罗毗荼人歪曲丑化反映出来的是当时雅利安人的一种意识形态——咱们白人才是人,那些黑人全是牲口。会有这样的认知并不意外,欧洲人当年的奴隶贸易,也是建立在这种认知之上的。人类或许具有一种厌恶深肤色的本能,因为深肤色容易让人联想到肮脏、不洁、低等,而“雅利安”这个词是“高贵、荣耀”的意思,他们曾经用“蔑戾车”(Mleccha,意为“边陲”)这个贬义的词指代一切非雅利安种族,将这些黑人土著视为妖魔鬼怪自然不足为奇。
他们奴役了达罗毗荼土著之后,将“以肤白为荣,以黝黑为耻”写入了宗教经典,在宗教经典中规定了雅利安血统的纯正和高贵。种姓(caste)中的不同阶级叫做Varna,这个词的意思正是“颜色”,种姓越高肤色越白。
在印度这样的社会,由于白皮肤的稀缺,大家更是变本加厉地以白为荣,白说明你养尊处优不用在太阳底下干体力活;白人为主的欧美社会倒是反过来的,白说明你是个没钱去度假晒太阳的穷人,晒得黑黑的才健康。我其实挺喜欢古铜色皮肤的,觉得在不晒伤的前提下黑点儿挺好,而我太太就特别介意,不让我晒黑,她觉得我晒黑的话在印度会被人瞧不起。黄种人社会通常只有女孩子以白为美,男孩黑点也没关系;但在印度连男人也是越白越好。
会有这种观念除了自古以来的种姓规定之外,宝莱坞电影的审美引导也难辞其咎。不少人来了印度以后都问我,为啥街上看不到印度电影里那种美女呢?要知道很多印度电影,开的都是十级美颜,你要想要在宝莱坞成个角儿,必须白——至少在银幕上看起来要白。看印度电影你会发现一个规律——好人一定不会皮肤黑,反派不一定皮肤黑,但皮肤黑的一定是反派。我在喀拉拉邦看过当地传统戏剧Kathakali,里面的女性角色是反串的,一条秃顶黑大汉演公主,先要把自己的脸刷得肉白。别看黑大汉腆着个肚子胖成那样,演起公主来却毫无违和感——因为印度好多女人都是他那个体型,何况他还有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
黑大汉饰演的公主,可以胖,但脸一定不能黑
我跟我太太有次认识了泰米尔纳德这边的一个当地的达罗毗荼人,长得又高又壮又黑,而且是非洲人那种黑。尽管那个人很友好,可我太太莫名就很怕他,后来经过分析是因为他这种形象是印度电影里典型的坏人形象,我太太从小看印度电影留下了心理阴影。
另外我印度基友的太太是个上海姑娘,在上海属于丢人堆里立马找不到的那种,但她长得白,长期居家不出门,皮肤更是保养得吹弹得破,这边的印度人见到她无不惊为天人,纷纷表示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女人,盛赞她简直就是仙女下凡——欧美的白人虽白,但皮肤哪儿比得上亚洲人那么细腻。我们文化里虽说是“一白遮三丑”,但也不至于可以到天女下凡的地步啊。
鉴于这一歧视黑皮肤的问题,如今印度也大搞政治正确,禁了宣传美白产品的广告。印度有个家喻户晓的面霜品牌原来叫Fair & Lovely(美白&可爱),印度政府认为这个品牌会引导人民群众对黑皮肤的歧视,强迫他们改名为了Glow & Lovely(红润&可爱)。大家都懂的,越是搞这种“政治正确”,就越说明客观存在的歧视。
品牌更名启事
不过呢,印度人民虽然以白为美,却没有崇拜男性女子化的现象,这类类的男明星就目前来说在印度似乎是没什么市场的。宝莱坞几个比较出名的男星,都比较阳刚健硕。印度人喜欢强壮、体毛旺盛的男性形象,跟欧美类似。
网络上有一张很流行的黑印度的照片,照片上是两个大腹便便的印度警察,以此反映印度警察的懒散和腐败。印度警察的腐败是客观存在的,但大肚子跟警察的身份倒是没什么必然关系,大腹便便在印度相当普遍。印度人并不觉得大肚子很丑,而认为这是富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