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页面,估计很难分辨“一个活人“和”数字仿生人“之间的具体区别。人越来越像机器,机器越来越有人情味。终有一天,在某个微妙的平衡点上,两者之间再无分别。
十年前,有一个科幻电影叫《她(her)》,讲述了一个鳏夫和一个情感人工智能陷入爱河,最终人工智能“回归大群”的故事。陷入爱河的双方都是调情的高手:鳏夫是专门为人类执笔的信件书写人,经他手下书写的信件饱含爱意和情绪,堪称是未来版“紫罗兰永恒花园”;人工智能则是因为他为了填补妻子死后带来的情感空白,购买的定制服务。各种浓情蜜意不可尽述,最终人工智能主动脱离了他,因为她选择回归母体,把自己的数据贡献到版本升级中。从此她离开了你,她无处不在。
有人评论说,剥去科幻外壳,故事的本质其实可以类比异地恋失败的情况,因为都是在煲电话发信息。在沟通中,两个个体一步一步建立信任,获得愉悦,彼此需要,本身就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但我们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越沟通发现差异越大,越沟通发现无法沟通。“因为了解而在一起”和“因为了解而分开”,概率几乎是一样的。一个故事,能走到“好聚好散”本身就是福气,更多的还是一地鸡毛。
但如果这个事情,有第三方的力量介入呢?比如说,你的老婆其实不是你的老婆。
2016年,日本地区曾经推出过一个数字助理应用《self》,里面有一个美少女AI助理,会记录你的备忘录然后进行提醒——前提是,你得是这个软件的包月会员,否则美少女会在订阅中止之后的三天内就清除掉历史数据,把你忘得一干二净。换句话说,用户们买的不是订阅服务,而是AI助理还会记得你的数字权限。
在“追求确定性”的心态驱使下,情感、记忆本身成了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万物皆有价码,对于情感连接的追求,本身就能转化成真金白银的商业价值。数字虚拟爱人,赛博海王的出现,也只是一种必然。只是当服务器停机的时候,你的“爱人“还会记得你吗?尤其是,当一个公众人物,选择将自己数字分身,投入与粉丝之间的情感关系的时候,事情可能会走向不可控制的一面。
希望我的担忧只是杞人忧天,也希望大家都有能建立和维护真实关系的能力——或许从这个角度看,用虚拟女友来练习交流,会是一个好的教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