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由于寒潮南下前暖空气强盛,冷暖交替下我国中东部部分地区的降温会变得更加激烈,气温走势如“过山车”一般。例如安徽蚌埠,11月28日气温还在21~15度,11月30日就要直接降至1~-2度,降温幅度可达20度左右,堪称断崖式速冻。
随着寒潮南下,我国近期偏暖的天气格局也将发生变化。中央气象台认为,预计26日之前,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之后,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加强,大部地区气温将转为较常年明显偏低。未来10天的气温距平预报上可见,11月24日-12月3日,西北地区、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3度,局地偏低4~6度。那也有不少网友要问了:寒潮来势汹汹,今年又是冷冬?说好的暖冬*了?
国家气候中心此前的气候预测中就指出,预计今年冬季(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也就是说冷冬的可能性不大,更有可能是正常或偏暖的冬天。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近日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从预测的科学性来说,今年冬天的天气究竟怎么样其实是不可能知道的。偏冷和偏暖的气候预测并不意味着一个确凿无疑的未来,而只是一种平均态下某些事件出现概率较高的可能性表征。至于这个平均态究竟是如何组建出来的,没有人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譬如说一个平均气温-2度的结果,它既可以是-8度加上 6度的极端冷暖天气都出现的情形,也可以由-2度和0度的循规蹈矩天气组合而成。这意味着,虽然预报上正常或偏暖的可能性更大,但并不代表整个冬季都会一直是正常或偏暖,阶段性的寒潮和严寒天气也是能存在的,反过来,即便是出现了强烈寒潮,平均到三个月里,也可能是暖冬。因此,对比起三个月平均的冷暖冬之争,大家更应该关注的是阶段性寒潮和低温天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