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难被理解,刘鹏宇才动念把散兵游勇的同好们聚集到一起,专业承接一些合作单位的野外考察项目,解决“博物猎人”的生存之忧。寻找物种,需要成本,为了能免费去考察,大学时他特意报考了导游专业。当导游后,他专门带去山林景区的旅行团,把客人交给当地的地陪,自己去找虫子。
虫痴们集合到一起,就像个小小的乌托邦,上班聊昆虫和生物多样性,下班也在聊。但现在,网络世界传来了无数回响。“这也成了是我们继续创作的动力。”现在到野外,郭亮先目光敏锐地搜寻要拍摄的昆虫,脑海里快速搜罗它有趣的地方在哪儿,再用手机实录讲述。
一项“赶时间”的事业
随后不久,那位实习生就参与创造了历史。他跟随郭亮在三明永安的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物种——那是一种人类未认识的甲虫,翅膀已经退化,四条腿形成肿状。
2022年6月,福建发现全球新物种“天宝岩肿腿迷甲”登上了国际期刊的消息在抖音上被多位博物创作者转发,一时登上热门。昆虫爱好者的圈子沸腾了,表达敬意的私信雪花般涌入。
和郭亮搭档过的人,总能说起很多他在野外“疯魔”“痴迷”的细节。他脚力雄健,一天能爬二三十公里,把同行人甩开一大截。更难得的是他的专注力,一进入森林,他的全部心神都投入了这个精微的世界,眼睛里只有昆虫。
有一次考察,树枝划破了他右脚踝的小动脉。血透过鞋袜往外淌,走出了一条血路。但他全然没有留意,只疑惑那天爬山怎么这么累。等发现了,用纱布简单做了包扎,和队友汇合继续考察。直到返程后和其他人说起,他才觉得后怕,当时已经失血过多,差点要昏厥。如果一个人倒在老林里,情况可能非常危急。
每次考察,他们二三个人搭档,分头寻找物种。森林里到处潜藏着危险,山体坍塌,峭壁嶙峋,毒蛇不经意出没,落叶堆里的蚂蝗也会悄悄窜出吸人血。
电视剧《狂飙》暴火后,他们发了一条抖音视频,附文“这才是真实的狂飙”。内容是他们驱车去一个保护区的山路上,因为山路崎岖,车子开得歪歪扭扭。但这其实是整趟考察过程中最容易的部分。
森林里完全没路,全部是直挺挺的三四十度的坡,人要沿着河床上的绿石块手脚并用地爬,用柴刀开路。他们的手上,细细密密的,都是被割开的口子。这样的路,郭亮一天要走二三十公里。
一次考察要持续几天,为了节省体力多背一些工具和保存标本的容器,其他的物资只能减了又减,连睡觉也是躺在森林里和衣席地而眠。在黄龙岩保护区的那次,快到山顶时,带的食物都吃完了,又冷又饿,郭亮怕自己扛不住,就抓了一些天牛幼虫生吞,补充蛋白质。
寻找昆虫的作业也集中在晚上。晚上是昆虫活跃的时候,一旦开启一次任务,他们就全情投入其中,不怎么睡觉。
这是“博物猎人”才懂的紧迫感。昆虫的生命期有特定的时效,寿命可能只有7到14天,“植物不会跑,动物的寿命也长,找昆虫就是跟时间赛跑。”环境改变水土流失也会加速物种的消失,一些他们在2017年记录到的物种,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因为昆虫不会时时刻刻待在原地,要观测或者找到它,得抓住时机,“靠天时地利人和”。
郭亮网翅蝉
郭亮一年在户外的时间接近100天。发现“郭亮网翅蝉”时,他在云南的森林里听到了不寻常的知了叫声。他凭直觉认定是没见过的物种。头七天,天天都下雨,队员们全身被打的透湿,仍然坚持蹲守着等它。直到最后一天,它飞到了他手上。找“郭亮突梗天牛”时,他们也像天牛一样在地上爬,细细翻找了几天,才找到了它。
“我们就像是野外的一种孤勇者。有那种使命感,又非常热爱这个事业,把它当做必须要完成的事情,才会作出成绩来。”刘鹏宇提到,正是这种谦虚实干、埋头做事不吭声的性格,才让郭亮在十多年的野外考察的训练后厚积薄发,发现了不少物种。
中国人发现自己的物种
长期以来,中国野外的新物种,主要由世界各地的学者发表和研究。近几年,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物种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我们土地上的新物种是别人在发表,我们甚至没有能力去反驳人家。”而现在,中国人可以自己发现、鉴定物种,再把它写成专业报告,郭亮说这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都骄傲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