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李氏两个分支(李家24个字辈)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04-25 14:17:35作者:YD166手机阅读>>

图 6

简173:李瑶;

简175:李瘽;

简179:造□(下图7)李誜;

李氏两个分支,李家24个字辈(9)

图 7

简181邮阳人李□(下图8);

李氏两个分支,李家24个字辈(10)

图 8

简182:李献;

简166:羕阝陵人李越。

《集箸》:

简146:造□(上图7)大令李怲。

以上按职级分类,简中职务最高的司败1人,其次州加公2人,再次「宀邑」司马1人,最低的右㐵尹和造□(上图7)3人,不祥的10人。

包山楚墓主人昭佗,去世于公元前316年。至此时,李氏立氏已近300年,约有12~13代人。从《包山楚简》中李氏任职情况分析,这些人应该是“奔楚”的李氏之后。即是说这些人应是宋国贵族后裔,不仅被委以官职,且任职比例较高。当然在楚的李氏可能较多,而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前文已言,李氏多源。在此需要明晰三点:

一、在子姓李氏诞生之前已有李氏

《史记·循吏列传》:“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正义》注:“理,狱官。”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公元前636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李离任狱官,当在晋文公在位期间,而此期间子姓李氏还没有诞生。春秋之际,国与国之间人员交流频繁,因此在楚地的也不一定全是子姓李氏。

李氏是中国大姓,除了后世的改姓冒姓、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之外,之所以人数众多,是因为源头多、历时长。那么李离这支李氏又从何而来呢?

传统的姓氏学有嬴姓说、图腾说、姬姓说等等,其实都可以归结于“皋陶后裔说”。《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有一个完整的描述,大意是:李氏出自嬴姓。皋陶为尧大理,后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商纣王时,理征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虚,食木子得全,遂改为李氏。

《通志·氏族略》:“理氏,咎繇为尧理官,子孙遂为理氏。商末有理征改姓李”。又“里氏,本理氏,春秋改焉。晋有里克,鲁有里革,郑有里析,后居相城者又为相里氏。”

咎繇,即皋陶,偃姓、皋氏、名繇、字庭坚。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之一,中国司法始祖。

李守奎先生研究认为:“‘李氏’源自‘理氏’不可信,商周古文字中,‘玉’部字很少,到战国时代,‘玉’部字才大量增加,但至今未见‘理’字。‘理’是个出现很晚的字。”李先生结论是:“李氏出自职官,但并非源自‘理氏’。里氏、李氏、理氏是同一姓氏在不同时代用字不同,均源自同一职官。”(李守奎:《先秦文献中的“李”字与李氏》,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第18卷第2期 第71页。)

我非常赞同李先生“李氏并非源自理氏的观点”,关于“里氏、李氏、理氏”三氏之间的关系问题,则另当别论,虽然古代李与理通用,但作为“氏”来讲,本身既有“别贵贱”的作用,又岂能混为一谈?

关于皋陶的职务,先秦时期能够查到的除了《管子·法法篇》外,还见于《尚书》。

《尚书·舜典》:“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尚书·大禹谟》:“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

《尚书》记载皋陶“作士”。士,即卿士。《管子》曰“皋陶为李”。李系职官,“士”与“李”并不矛盾。

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皋陶记载,则是:

《五帝本纪》:“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又:“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

《夏本纪》:“皋陶作士以理民”。

《五帝本纪》内容与《舜典》基本一致,可见司马迁受《尚书》的影响,当读过不同版本的《尚书》,并将“李”改作“理”。但将“李”改作“理”不是司马迁的始作,疑是秦统一文字的结果。秦汉时,李官废,廷尉立,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不仅如此,而且将“□(下图9)”字统一定作“李”字,仅作姓氏之用。

李氏两个分支,李家24个字辈(11)

图 9

然而,先秦时做“李官”的何止皋陶一人,黄帝时“后土辨乎北方,故使为李。”(《管子·五行篇》。)其后颛顼、帝喾、舜,亦各有李官,甚至商代也应设置李官(春秋战国李官是旧制的延续),何独皋陶一人之后以官为理氏呢?商末未见甲骨文“理”字,又何来“理征”?更别遑论“有理征改姓李”了?反之假设其存在,“理氏”到商末,时间跨度如此之长,已经没有分族与命氏的条件和必要,又何来改氏之说?

如果皋陶子孙“以官为氏”,那么应为□(上图9)(李)氏,这一支李氏则是偃姓李氏。皋陶是上古时人,由于历时久远,即使李氏存在的话,到商末也已衍变成庶民,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很难考证其然否。然而,周代偃姓国有“六、蓼(英)、舒”诸国,春秋时被楚兼并。《左传》文公五年冬,“楚公子燮灭蓼,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这是否是楚地有李氏的又一因素呢?目前我们既不能否认,也不能肯定,这一问题还是把它交给未来吧。

李守奎先生还认为:“从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看,先秦不存在‘理氏’。”(李守奎:《先秦文献中的“李”字与李氏》,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第18卷第2期 第71页。)李先生观点稍有些许绝对,虽很有道理,但我不敢苟同。“理”字甲骨文至今尚未发现,它的金文是有的。相较于其他典籍,《春秋左传》用字是严谨的,鲁成公二年(前589年)已有“先王疆理天下”之语。《诗·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诗·大雅·江汉》:“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及“于疆于理”。召虎,即召穆公,周宣王时人。此亦说明“理”字至迟在西周晚期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否用作“氏”呢?没有证据,估计此时用作“氏”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即使存在,也可能因为立氏级别较低,湮没于世了。

在春秋战国时代,“里氏”与“李氏”是绝对存在的。

《左传》中有里克(闵公二年 ,前660年)、里析(昭公十八年 ,前524年)。《国语》有里革(鲁宣公时人。宣公公元前608年~前591年在位)”。三人应都是晋人,后里革与里析各奔鲁、郑。

《史记·秦本纪》:“晋献公卒。立骊姬子奚齐,其臣里克*奚齐。”可证里克(?~前650年)是晋献公(公元前677年~前651年在位)时人,后被晋惠公所*。“里氏”始见于春秋中期前段。

李氏紧继里氏之后出现,最早的人物是李离。《新序·节士》:“晋文公反(返)国,李离为大理,过*不(无)辜。”惠公、文公,均系献公子。其次是李调。《礼记·檀弓下》:“知悼子(晋悼公)卒,未葬。平公(晋平公,公元前557年~前532在位)饮酒,师旷、李调侍。”李调参与陪侍,说明他是晋平公近臣。

至战国时期,李氏人物已很多。魏文侯时李悝,秦丞相李斯、蜀郡太守李冰,赵人李疵、李兑、李牧、李欬、李言等。

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年),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法家人物。幼名克,氏李,称李克,本字季充。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悝与李克一直搞不清楚,或曰两人,或曰一人,其实是同一人。造成误会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更名。无论是在秦之前,还是在秦之后,典籍中“李悝”与“李克”一直是混用的。

《吕氏春秋·卷第十九》:“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吕氏春秋·卷第二十》:“魏武侯谋事而当,攘臂疾言于庭曰:‘大夫之虑莫如寡人矣!’立有间,再三言。李悝趣进曰:……李悝可谓能谏其君矣。”

从《吕氏春秋》记载分析,李克更名时已任中山相。公元前408年,魏斯谋图中山国,听从大夫翟璜(一作黄)的建议,令乐羊为将。公元前406年攻占中山国国都顾城(今河北定县),吞并中山国全境,在赵氏封地的中央建立起根据地,派太子击坐拥中山。魏武侯,即太子击,时尚未被立为君,翟璜推荐李克为太子击佐相。《韩非子·外储说下》:“臣(翟璜自称)荐李克而中山治。”因此李克更名为李悝,当在公元前406年至公元前395年之间。

《淮南子·道应训》:“魏武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新序·杂事五》:“魏文侯问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新序·杂事五》将魏武侯记作魏文侯,是错误的。

《史记·货殖列传》:“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

《史记·平准书》:“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魏文侯,即魏斯。公元前472年出生,公元前445年成为晋国魏氏领袖,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396年薨。

“尽地力”是一种重农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目的在于振兴国力。提出这一主张的正是李克。《汉书·食货志上》:“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当然,李克的变法是系统性的,并非只有这一条。

晋幽公九年(前425年),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继任为晋国正卿,任用上郡守李克实行变法并大量招贤纳士。

《史记·魏世家》:“魏文侯(公元前472年~公元前396年)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史记·吴起列传》:“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从司马迁《史记》记载来看,可证李克与李悝为一人。李悝任太子击佐相。钱穆:“中山为魏别封,而克为之相,相即守也。”

魏斯正式立相应在封君之时,即公元前403年。之前擢相事的是大夫翟黄,他满有信心,却不料魏文侯另有人选,让自己的弟弟季成为相。

《新序·杂事四》:“魏文侯弟曰季成,友曰翟黄,文侯欲相之而未能决,以问李克。克对曰:“君若置相,则问乐商与王孙苟端庸贤?”文侯曰:“善。”以王孙苟端为不肖,翟黄进之;乐商为贤,季成进之,故相季成。……故李克之言是也。”

《说苑·臣术》:“魏文侯且置相,召李克而问焉,曰:“寡人将置相,置于季成子与翟触,我孰置而可?”李克曰:“……”。文侯曰:“先生出矣,寡人之相定矣。”李克出,过翟黄,翟黄问曰:“吾闻君问相于先生,未知果孰为相?”李克曰:“季成子为相。”翟黄作色不说曰:“触失望于先生。”李克曰:“子何遽失望于我,我于子之君也,岂与我比周而求大官哉?君问相于我,臣对曰:……以是知季臣子为相。”翟黄不说曰:“触何遽不为相乎?西河之守,触所任也;计事内史,触所任也;王欲攻中山,吾进乐羊;无使治之臣,吾进先生;无使傅其子,吾进屈侯附。触何负于季成子?”李克曰:“不如季成子,……。”翟黄方然而惭曰:“触失对于先生,请自修,然后学。”言未卒,而左右言季成子立为相矣,于是翟黄默然变色内惭,不敢出,三月也。”

李克生于公元前455年,任上郡守之前担任什么职务不详,从诸*载推测,应为李官。

《淮南子·泰族训》:“李克竭股肱之力,领理百官,辑穆万民,使其君生无废事,死无遗忧。”

《说苑·反质》:“魏文侯问李克曰:‘刑罚之源安生?’李克曰:‘生于奸邪淫泆之行。……刑罚之起有原,……’”

李悝是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其一生作为,特别是变法手段,处处显露擅用刑法的技巧,如在任上郡守时,“李悝断讼以射。(《韩非子·内储说上》)”李悝熟悉刑罚,“领理百官”。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公元前395年李悝卒,此正是“使其君生无废事,死无遗忧。”

《汉书·艺文志》:“《李子》三十二篇。颜师古注:“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

《汉书·艺文志》:“《李克》七篇。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

有人据此认为李悝与李克为二人。钱穆并不赞同,其辨:“《汉志》有《李子》三十二篇,而别出《李克》七篇者,如法家有《商君》二十九篇,而兵家复有《公孙鞅》二十七篇之类。分部别出,一篇中亦屡见其例,(兵家中又有《李子》十篇。沈钦韩曰:疑李悝。)未足即为二人之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魏文侯礼贤考·李克》,商务印书馆 2001年8月版。)

颜师古注“悝相魏文侯”,非也。李悝只是任太子击中山佐相,并没有任魏文侯国相。

《法言义疏·学行》:“李克即李悝,悝、克古音同部,故得通用。”崔适《史记探源》:“悝、克一声之转,古书通用。”其实,古人不仅“名”与“字”有义意上的联系,而且在更名更氏时,也往往习惯与“幼名”“本字”密切相关,或音相近、或义相通,并非通用不通用的问题。

李克,字季充,以季为行,证明不是家庭长子。在其成为李氏族长之后,依宗法必须更名更字,称李悝(更字不详)。就更名而言,亦证明李克不是“出奔”到晋国魏地的李氏,而是源自本地贵族。晋人为姬姓,因此李悝也应是姬姓。

李悝与李离、李调都是晋人,且时间跨度不大,应该有着密切地血缘关系,他们都应是姬姓李氏。李离任晋文公大李。春秋战国之际,李官的职位不高。疑李离的先人任职李官,并世代相袭,因此当以职为氏。假定李离为姬姓李氏始祖,则该支李氏极有可能出自曲沃庄伯(或晋昭侯)之后。今三门峡以北,运城市夏县一带,有可能是姬姓李氏发祥地(按:此说仅系推测,仍需考证)。

那么,晋献公时的里克与晋文公时的李离有没有血缘关系呢?

现在没有答案。至于“李氏出自里氏”一说,尚无文献和物证。不过在春秋中期前段,里氏与李氏相继出现于晋国,这是很值得寻味的。


二、“木子之李”与“来子之李”

先秦李氏有二李:一是“木子之李”,一是“来子之李”。

木子之“李”,本义指果;亦指植物名,如李树。《诗·小雅》:“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战国之前,没有以木子之“李”为氏的,“李”字仅作为树名、果名存在。战国时代,以“李”为氏的人名才大量出现,主要体现在“秦系私印”中。在秦系简牍中写作:

李氏两个分支,李家24个字辈(12)

栏目热文

李氏有几大族(李氏有哪几个派系)

李氏有几大族(李氏有哪几个派系)

李姓始祖李利贞谈及李姓,自然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姓。在宋朝为第二大姓,在元朝、明朝则是第三大姓。而至2019年中国李姓人口...

2023-04-25 13:34:03查看全文 >>

李氏分多少堂口(李氏始祖第一人是谁)

李氏分多少堂口(李氏始祖第一人是谁)

石碑记载: “龙门第”是李氏68个堂口之一,以望立堂。小圩村“龙门第”位于耒阳市小水镇小圩村,是本地历代李氏族人进行...

2023-04-25 13:51:50查看全文 >>

李氏的来龙去脉(李氏起源分支图解)

李氏的来龙去脉(李氏起源分支图解)

“李”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民时期。关于“李”姓的起源,历史上有几种说...

2023-04-25 14:11:47查看全文 >>

仪表上不显示发动机故障灯(仪表盘上出现发动机故障灯)

仪表上不显示发动机故障灯(仪表盘上出现发动机故障灯)

高温是不会亮故障灯的。水温高过时水温指示灯(报警灯)会亮起,提示驾驶员发动机温度过高,继续行驶会导致发动机损坏!汽车一直...

2023-04-25 13:53:58查看全文 >>

奥迪车故障灯标志图解(奥迪故障灯亮显示图解大全)

奥迪车故障灯标志图解(奥迪故障灯亮显示图解大全)

水温报警一定要停车检查,缺少得添加,漏液一定要认真对待充电故障,一定要最近处维修,不得停车,停车后就打不着火了门未关好,...

2023-04-25 13:52:55查看全文 >>

李氏为何人丁兴旺(李氏有哪几个派系)

李氏为何人丁兴旺(李氏有哪几个派系)

说起李字,很多人大概首先想到的就是李世民,李唐。其实李本出自赢姓,始祖追溯到颛顼重孙,东夷族的首领皋陶。但其汉字演变的过...

2023-04-25 14:02:07查看全文 >>

李氏家族兴旺的五个条件(李氏家族班辈怎样排的)

李氏家族兴旺的五个条件(李氏家族班辈怎样排的)

位于运城市以北38公里处的李家大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东孕方山之秀气,西毓黄河之神韵,北靠古耿之龙门,南临舜帝之陵墓,...

2023-04-25 14:03:23查看全文 >>

李氏家族兴旺的秘诀(李氏家族口诀)

李氏家族兴旺的秘诀(李氏家族口诀)

作者丨贾良屿李嘉诚的“第三个儿子”李嘉诚基金会创立于1980年,主要专注于教育及医疗项目,这两类项目是李嘉诚慈善事业的核...

2023-04-25 14:15:25查看全文 >>

李氏家族兴旺发达(李氏家族兴旺发达一起加油)

李氏家族兴旺发达(李氏家族兴旺发达一起加油)

山西临汾翼城50公里以外的历山脚下有一个600年历史的村子,叫古桃园村,这个村历史悠久,村里至今保存着原始风貌,村里众多...

2023-04-25 13:42:29查看全文 >>

李氏家族兴旺发达人才辈出(李氏家族什么辈最大)

李氏家族兴旺发达人才辈出(李氏家族什么辈最大)

李氏族歌中华泱泱,姓氏堂堂李满天下,源远流长根植东夷,英六封彊汶曲肇起,涡陇发祥血祖皋陶,李法弘扬九德化人,五刑安邦商士...

2023-04-25 14:15:34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