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龙纹铜鼎(战国),收集,临沂市博物馆藏。
周王朝建立以后,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设立了一整套礼法制度来加强宗法等级制度。所谓的用鼎制度,是以一定数量的鼎与簋为主,结合其它的物品,构成一套制度。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至于普通老百姓,那是绝对不能使用这些东西的。即使是陶器,也只能是盆、罐等,且盆、罐不能做成鼎、簋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礼不下庶人”。这样的用鼎簋制度,身份不同,则使用数目不同,对所盛煮的内容也有严格规定;不仅生前在宴享、日常生活中要加以遵守,在死后的随葬、祭祀中也要认真执行。
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关于“鼎”,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十分深远的含义,“鼎”被认为是古代王权的象征,所以“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因此我们就知道了“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力相助”等等这些成语为什么都带一个鼎字。
那么为什么是一言九鼎,不是八鼎或十个鼎呢?
禹铸九鼎
这要说到一个美丽的史前传说故事。让我们穿越回大禹治水的年代。相传,大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的禅让继承帝位。大禹建立夏朝后,各方诸侯来朝,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向大禹进贡献“金”,也就是青铜。大禹决定把这些青铜铸造成鼎。为了让各方满意,大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各地所贡之金铸造成当地的鼎,并且将该地的山川形势以及治水时遇到的各种奇异禽兽、神怪等一并铸在鼎上。九鼎终成,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九鼎象征着九州。实际上,“九”在古代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个位数里最大的数,一个表示虚数很多。九鼎比喻王在祭祀时享用最多数量的鼎,代表最大的权力、无上的权力。西周为加强统治,以周礼的形式将天子、诸侯、大夫和士能享有的鼎和簋的数量固定下来,成为定制。
九鼎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后来演变成代表分量重、作用大。比如“问鼎中原”“扛鼎之作”“春秋鼎盛”等。
有学者认为夏禹没有铸过九鼎,关于九鼎的种种传闻不过是神话传说而已。总结数十年的考古资料可以发现:相当于夏代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和山西夏县东下冯时期的人们所掌握的金属冶炼技术只能铸造爵、刀等小器物。
到了商代中期时,才能铸造大型器物如鼎,其时虽然也出现了成套或成组的鼎,但尚没有九鼎实物出现。直到西周时期,九鼎才成为定制,成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礼器,这似乎可以证明,九鼎并不是夏禹或夏后启铸造的圣物,而是周天子自用礼器神圣化的结果。然而很多记载九鼎的史书又是信史,且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夏代冶铜铸造业,或并没有完全体现夏的冶炼、铸造水平。也许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发展,未来有一天,充满传奇、神秘色彩的夏铸九鼎一事会真相大白的。
“一言九鼎”的出处是哪儿?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
毛先生是谁呢?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毛官营村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君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您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成语一言九鼎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临沂有哪些比较珍贵的鼎?
在出土众多鼎中,最有历史价值的就是1966年在费县发现的一个鼎,上刻有九字铭文“余子汆之鼎百岁用之”,古代“余”通“徐”,故推断这个鼎可能为当时徐国国君祭祀时所使用的礼器。专家结合了诸多文献资料以及许多实地考察,在蒙山脚下发现了许多人工修建的祭坛和祭台。另外在《论语》当中有一篇《季氏将伐颛臾》,文章中提到的颛臾国,就是临沂蒙山附近的一个诸侯国,当时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结合以上几点,专家推断先秦时期诸侯王所祭祀的大山可能就是临沂地区的蒙山。此鼎在费县发现,对考证与研究徐国及徐姓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徐子鼎(春秋),1966年9月,山东费县南张庄乡台子沟村在修建水库时出土。
鼎腹下九字铭文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