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雍正六年秋天,西安城里发生了一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
川陕总督岳钟琪,正坐在八抬大轿里,刚要进府衙,一个儒生模样的中年男子突然窜出来,手里举着一封信,非要亲手交给他。
守卫一时间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弄得手忙脚乱,可岳钟琪倒是沉得住气,挥手让人收下信件。
信封上只有十个大字:“南海无主游民夏靓张倬。”这一看就是化名,岳钟琪当即让人把送信人扣下,自己拿着信匆匆回衙。
这封信的背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试探。

送信的儒生正是张熙,而信的真正作者,则是他的老师——曾静,一个屡试不中的秀才,满脑子都是“反清复明”的想法。
他们的目标竟然是拉拢岳钟琪,让他举兵反清。
岳钟琪看完信,心里拔凉拔凉的。
这封信,简直是催命符。
皇上疑心重,稍有风吹草动,脑袋就得搬家。

他当机立断,连夜把信送往京城,并且亲自审问张熙,试图掏出更多口供。
雍正收到信后,立即意识到,这不仅是个谋反案,更是一个大好机会——一个能彻底甩掉“弑父篡位”骂名的机会。
于是,他决定亲自出手,把这个案子演成一场大戏。
岳钟琪这边也没闲着。
他明白,想要让张熙开口,光靠刑罚是不够的,得用点手段。

于是,他亲自去牢里,一改往日的威严,摆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对张熙说:“你以为我是忠于雍正的?我身为岳飞的后人,怎么可能甘心为满人效力?可是朝廷耳目众多,我不敢轻举妄动。
你们的信让我大受触动,我愿意与你们共谋大事。”张熙听了,顿时热泪盈眶,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知音,毫无保留地交代了所有计划和幕后同谋。
这一番操作,让岳钟琪拿到了实打实的证据,立刻上报给雍正。
结果,不仅曾静、张熙被逮捕,就连他们的思想导师——已经去世多年的吕留良,也被牵连其中。
雍正不光把活人抓了,还把死人也挖出来鞭尸,吕家后人不是被处死,就是被流放,整个家族几乎被连根拔起。

然而,这场审讯远没有结束。
雍正决定,把这件事做成一个典型案例。
他亲自审讯曾静,问他为什么要反清,曾静的回答简直是把所有锅都甩给了吕留良,说自己不过是受了他的蛊惑。
雍正听完,冷笑一声,心想: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我来教育天下读书人,顺便洗白自己。
他命人将整个案子的来龙去脉整理成书,取名《大义觉迷录》,并且下令全国书院、学宫人手一册,要求所有士子都要学习。

不仅如此,雍正还让曾静和张熙亲自四处宣讲,告诉天下人,他们是如何被误导,又是如何被皇帝点醒的。
这种做法,怎么看都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本来没人太在意,如今倒好,反而让大家更怀疑雍正是不是心虚了。
乾隆继位后,显然对父亲这一套“洗白”操作并不感冒。
他上台没多久,就下令将曾静和张熙凌迟处死,顺手把《大义觉迷录》全都销毁,连后代子孙也不得再提此事。
这等于是在告诉天下人: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别再纠结了。

有人说,雍正这一生活得太累,处处都想证明自己不是篡位的暴君,结果却弄巧成拙,越描越黑。
也有人说,他的铁腕手段确实稳定了大局,但这种极端控制舆论的方式,终究敌不过时间。
无论如何,《大义觉迷录》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政治焦虑,也让后人看清,一个皇帝的权力,再强大,也无法让所有人闭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