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水阿姨的新家
如今曹水林每天养花种草、含饴弄孙,有参观吴房村游客来到她家门口,说:“老太太你住在这里真开心,一定会长命百岁呢。”“谁说不是呢,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呀。”曹水林说,从“女不嫁”到“金不换”,她亲眼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回想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桃王费士杰:汗水浇灌幸福生活
吴房村的主导特色产业就是黄桃,而70岁的费士杰则是吴房村公认的“桃王”。这几天正是黄桃丰收的季节,老费每天4点半起床,去村里承包的2块桃园给桃树浇水、采摘,装入礼盒,准备发货。
“桃王”费士杰
看到老费种出的黄桃,就明白他为什么被称为“桃王”,一个桃子有两个拳头大,在他眼中七八两的只能算一般,一斤到一斤半才算大。老费种黄桃已经有40来年,青村镇和吴房村历年以来举办的“黄桃大赛”,老费选送的桃子几乎年年获奖,以致近几年大赛的主办者只好劝他去做“评委”,把获奖机会留给别人。
在吴房村开始种植黄桃前,村里几乎没有任何产业可言。“以前就是种种水稻,种蔬菜,肉吃不上,基本顿顿都是咸菜。”老费说,他还记得当年的菜谱,就两个菜:咸菜汤和咸菜配白饭,想要开荤只有一个办法,去金汇港工地挖运河,午饭有一块大肉,就这样自己还舍不得吃,常常带回去给老婆孩子。
上世纪80年代,因为受到隔壁光明村种桃致富的影响,吴房村也开始种植黄桃,老费就是其中之一,和所有人一样,他开始也是门外汉,根本不知道怎么种,但老费是个特别喜欢钻研的人,总想着怎么把桃子种得更好,经过长年累月的实践,渐渐自学成才,终于成为公认“本地桃王”。
费士杰头顶烈日,摘收黄桃
去年,他的7亩桃园产黄桃3万斤,卖了将近20万元,这样的收入在桃农中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不仅可以让自己和老伴过得非常不错,还帮孩子在城区买了房子,可以说,老费如今的幸福生活,是他在桃园里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我自己一家好不算好,只有大家好才算真的好。”老费说,吴房村的黄桃产业面临着“人老、树老、地老”的困境,就算是他,再过几年总有一天也会退休离开桃园,吴房村的桃子今后谁来种?这个问题如今已经有了答案。
在吴房村开始改造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将桃园流转给了村经济合作社,交给企业统一经营管理,有专业团队种植、销售、研发,还能开发黄桃产品附加值,比如包装风格颇为“小清新”的网红黄桃汽水、黄桃点心、黄桃啤酒等等,相比几十年来老农在公路边卖桃子的模式,已经是改天换地。
包装风格颇为“小清新”的黄桃汽水和黄桃啤酒
老费目前还没有将桃园流转,不仅仅是因为这笔收入,更多的是对黄桃感情。终有一天,老桃农们将会退隐江湖,但黄桃产业依旧会在吴房村兴盛,它不仅见证了这里的蜕变,也是村民们勤劳、实干精神的象征。
返乡青年吴昊:年轻人都回来了
行走在吴房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难用一句话概括这里究竟是什么。它既是一个景区,平时游客络绎不绝;又是一个村庄,还有许多村民在其中居住;同时也是一个园区,已入驻企业20余家,新注册企业6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