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们生活的年代》播出的时候,我正在广东的工厂里打工。笨重的电脑也在极度不舍中,拖了半年还是把它给卖了,只有一千块钱。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是第一批的扩招生,没有任何的就业保障,毕业就等于失业。父母那一辈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也不好和他们讲,也讲不清楚。再加那时赶时髦报的什么信管管理专业,连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远离家乡去广东的工厂里打工。学历,证书什么的通通都用不着,就得普通的民工一样。看《我们生活的年代》的时候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每晚去网吧看上两集,再回厂里睡觉。

袁浩东他们那时还有分配,只是这几个不安分的小子想出来创一创而已。现实并不像电视小说里写的,可以在城市里打拼,然后通过努力适应下来,在城市里有一份根基。许许多多的人,连这样的资格都没有,他们不断的被挤压,最后只能向最边缘的工业区找份工作养活自己。我说袁浩东代表的现实,却也是永远达不到的现实。

钟跃民拥有成就大事的理性与清醒头脑,还拥有在永远“在路上”的心态。这些我们都没有,所以,我们都羡慕钟跃民,却永远成为不了钟跃民;我们都向往远方,却穷尽无数年,也走不出困守之地。

袁浩东有成就大事的野心,也有像狼一样的狠劲,只是差一个机会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人,有几个会不成功的?为了生活下去可以去火车站扛包,当服务员;为了原始资金积累,可以去收破烂。而我们很多人只能躲在偏远的工业区,只为不让自己的亲人朋友见到自己的惨样,我们没有这样的勇气。影视剧只是为矛盾冲突,才不断让他经历失败。现实中那怕只要拥有一丝这样的品质,想不成功都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