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越千年,杜甫的诗为何仍能打动人心?
王和尚以为,杜甫及其诗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杜甫深刻不忘家国,心中始终充溢着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故而他有大胸怀,有大担当。这是杜甫最动人之处,细读杜诗,不能不被杜甫的赤诚而感动。
其二,杜甫诗中始终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诚然,杜甫一生坎坷,饱经忧患,但是杜甫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望。做人,可以穷困,但绝不可潦倒。穷困是指生活现实,而潦倒则是指精神气质,杜甫生活多清贫,但杜甫总是对生活报以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
其三、杜甫诗中呈现高绝的笔力。杜甫之诗,精工锤炼,用韵响亮,命意深切,思想厚重,而情怀则博大雄浑,这是杜甫笔力和思力高标之处。值得后辈人细细揣摩和学习。
因此,王和尚特地选取杜甫经典五绝,加以解析,敬献诸君。借此可体味杜甫思想之深沉,爱国之热情,生活之热爱以及他纯粹真挚的性情。
有评论者认为,杜甫诗诸体皆备,各臻其妙,唯绝句稍弱,你怎么看?请读完这五首绝句,发表您的看法。
△王和尚解诗:杜甫五绝中的大境界
1.绝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这首绝句杜甫写于草堂时期。这首诗写得沉郁悲凉,其特点在于情绪铺排和转折,还有杜甫心怀家国的情操。
“江边踏青”,本是春日优游之乐,而“罢”急速完结春日喜乐之情。“回首见旌旗”,作者偶然回头一瞥,看见城头飘扬的旌旗,心情瞬间低落而沉重。“旌旗”刺目又刺心,杜甫瞬间想到国家正面临动乱。这一年,吐蕃在西山蠢蠢欲动,杜甫有诗“西山寇盗莫相侵”即言此事。
因此,二联景中含情,写出他对现实的忧虑和年老无能感慨。杜甫有诗说“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二联即含有此意。江边踏青罢,天色向晚,风吹在身上顿生寒凉之感。“暮”字很值得玩味,有两重含义。
△王和尚解诗:战争阴云压在杜甫心头
其一、写实景,夜幕将要降临。美好的春天也非常短暂,“暮”有惜春之感,也有夜色苍茫之感,作者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而悲凉。
其二,比兴手法,写出作者对流年的感叹。杜甫此时已经步入晚年,春天傍晚,更给他年华已逝,青春不在的伤感。
这时高楼上响起阵阵鼓角之声,作者的心情降低到冰点,逼出一个“悲”字,力有千钧,沉重如石,怎能不让人陷入悲伤和迷茫。
“旌旗”与“鼓角”都是*伐之兆,这才是杜甫最悲凉之处。“旌旗”属于见,“鼓角”属闻,“暮”和“悲”是写情,这是这首诗的章法之妙。
古人称杜甫“忠君爱国之意,常常拳于声嗟气叹之中”,这首诗正是如此。
△王和尚解诗:杜甫钓鱼归来却多愁
2.复愁十二首 其二钓艇收缗尽,昏鸦接翅归。
月生初学扇,云细不成衣。
缗:音mín,钓鱼用的丝线。
大历二年,55岁的杜甫在夔州瀼西寓居,生活渐次稳定,但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关心,却让他悄悄滋生愁绪。“复愁”,即前愁未已,后愁又至之意。这首五绝却不写愁,而写其闲散无聊之状。而这首诗的用字之精到,格物之细腻,更值得留意。
寓居无聊,杜甫偶尔会外出钓鱼排遣心中愁闷。秋日薄暮,他把钓丝收起,准备驾船回家。“收缗”着一“尽”字,似乎暗示杜甫钓鱼成果不佳,心情也略低落。乌鸦盘旋,回巢而宿,“接翅”,刻画非常形象,写出乌鸦之多,翅膀挨着翅膀飞来,也写出飞鸟之间的亲昵之情。作者呢,却孤身归家,与“昏鸦接翅”形成对比,暗示自己的寥落。
“昏鸦接翅归”,有版本做“昏鸦接翅稀”,“稀”字更写出乌鸦归飞之孤独。但是,乌鸦单飞却不大符合情理,因“乌鸦反哺”多用子女报恩之意,也有家庭和睦之意;且,黄昏时分,众鸟归巢,用“稀”则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