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众汽车集团设计负责人毛迈恪
右: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
看看因为设计全面溃败的奔驰EQ系列,为了成本考量没有做出任何有价值的新鲜尝试、油车和电车依然共用一张脸的宝马,还有一直被诟病为套娃鼻祖、造型与情感毫无关联、在电车时代依然没有打开局面的大众ID——当德国人自己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我们却把早已无心恋战的迟暮英雄当成救命稻草一样来供着,实在少了一点对趋势的洞察力,与对本民族智慧的自信力。
过去,燃油时代的中国汽车产业尚处萌芽期,外来的和尚的确好念经。但当友商凭借技术实力与竞争效率纷纷唱响中国设计话语权、纷纷进入文化自信新战场的今天,在新能源领域尚无建树的外来和尚,的确不再值得盲目崇拜。
尤其是对于和文化与生活习惯高度相关的设计与体验来说,一个没有中国文化积淀、没有体会过中国速度的异乡大师,又如何洞察并满足紧跟甚至引领时代趋势的用户需求呢?
如今,在西方车企CEO纷纷来华取经的电车时代,无论在技术还是经营维度,显然是东方品牌们占得了机。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品牌为了寻求先进的新能源研发经验,重金聘请中国的技术与设计专家出海指导。
这并非无缘由的高谈阔论。
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指出,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非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道路前进。翻译过来就是,并非中国人不懂美、不懂设计,而是在过去百年来的工业时代,由于西方率先具备了大工业生产的环境土壤,从而孕育了技术水平相对领先的大师。
当新能源产业的东风吹到了东方,当最新的技术和最大的市场在中国聚集,相应的环境也势必塑造出相应的人才。
其实是环境决定了一切。
如果从底层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在艺术与设计上的造诣,只比西方世界有过之而无不及。叠加竞争环境更为激烈的产业实践经验后,时势注定造英雄。
拒绝“唯西方设计大师论”,就如同戴蒙德旗帜鲜明地反对“种族优劣论”一样,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一带一路国际论坛如火如荼之际,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合力抵制西方霸权、力争平等话语权的今天,无论社会各界,自信的声音尤为重要。
电子消费品行业的龙头华为,重金聘请并高调宣传的天才少年,无不是中国面孔,更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先锋。即使在难如登天的芯片研发领域,世界顶尖人才库中也充满了华人面孔。
接连迸发国货之光的中国电子消费品行业已经站起来了,正在快速崛起的汽车行业,也更应充分看到自主人才的重要性,充分搭建自主人才的比武台,充分拓展自主人才的高价值。
弘扬中国智慧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可是比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更值得中国品牌去践行的价值观。
你看,定义了中国特有的大家庭奶爸车市场的理想,又用一台MEGA掀起了新时代MPV形态的认知探讨;全球首个量产了一体式发光前脸的吉利银河E8,也让BBA屡试屡败的电车设计变得不再那么单调与枯燥。
这些由国人掌舵设计的自主品牌,正用如今西方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与执行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