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在日本神话里也是地狱和人间的大门,后来也多指同一件事物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认清真相。而“罗生门”这个词能成为艺术和生活中的一种符号,这归功于黑泽明导演高超的电影表达手法。

黑泽明于1950年拍摄《罗生门》,改编自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片名和思想内核却用的是另一篇《罗生门》,从剧作层面,分别把夫妻反目丈夫死亡的故事,和乱世中礼乐崩坏利己主义者不顾廉耻的故事,两者杂糅在一起。原本深刻的故事上,进行道德的批判与人性的反思。
电影也开创性的使用多重讲述的故事结构,每个人讲述自己认知里片面的真相,仿佛盲人摸象;又各自心怀鬼胎地,给这层真相蒙上有利于自己的谎言外衣。画面构图以居中对称为主,证堂前观众就像法官一样,直面当事人的讲述自行判断真相,让观众更易沉浸在故事中。
原著小说《罗生门》由多个短篇小说集结成册,生动描绘了一个人间地狱,故事内容大多阴暗变态,这也是芥川龙之介想表达的思想:如何用文字,来挖掘、展现人性的孱弱和扭曲。友情提醒:《罗生门》、《人间失格》等著作,建议三观未成熟的青少年不要读这类读物,因为日本文学总是有种病态色彩,深受“世界末”文学影响,其中享乐、利己、悲观厌世的思想糟粕是必须要摒弃的。

《竹林中》
短篇小说《竹林中》取材自《今昔物语集》,其原型故事只表现了武士的窝囊无能,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小说在这基础上,开创性的用几个人物角色分别对一场凶*案进行不同描述,电影剧情大体套用了这个故事躯壳。

《竹林中》更接近于一个古希腊故事,尤其强盗讲述的故事版本,将夫妻关系置于极限状态,表现妻子受辱后心理发生突变,想要丈夫去死以洗刷耻辱,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就有原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