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榜单不难看出,宋朝剧的“面孔模糊”,或许在于其极少以帝王为主角,而是以民间故事及武侠传奇为主。金庸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也都发生在宋朝,但也少有人关注郭靖守了多年的城,究竟是在哪位皇帝的治下。而榜单中的《少年包青天》《水浒传》《杨门女将》也取材自民间小说。排名第一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是改编自“种田文”的“宅斗”故事,也是发生于宋朝民间大家族的故事。
在这些侠气纵横的故事里,皇帝多是昏庸和无能的形象。少有的几部“戏说”成分相对不多的故事里也不外如此。2013年播出,由黄晓明主演的《精忠岳飞》,宋徽宗皇帝不理朝政,宠信奸臣,联金抗辽;《大宋提刑官》里的宋慈把整理的有关朝廷重臣不法行为的八箱证据呈现给皇上,却被皇上焚毁。
所以当《清平乐》上线后,许多观众才会忽然发现,这竟然是在杨家将和包青天以及《水浒传》的故事里打酱油的宋仁宗,第一次成为一部剧集的主角。而除了2015年播出的,高希希执导,陈建斌、殷桃主演的《大宋传奇之赵匡胤》之外,宋朝帝王做主角的剧也鲜少存在。
宋朝剧重民间,轻帝王家的创作,也与宋代帝王的特点及其政治制度有关系。宋史研究者,知名历史作家吴钩曾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宋朝在政治势力方面也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变化:皇帝不复具备克里斯玛型(charisma)的个性魅力与个人权威,君权的行使更多地依赖传统、惯例与制度;庞大的士大夫群体崛起,形成了“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体。
此外,不拍帝王故事还有一个原因:涉及到多民族的战争问题,不好处理。吴钩曾发微博表示宋夏之间的战争是“本来可以拍得很精彩的戏”,不过下方有知情人士做出了解答——

可见,多民族问题是第三梯队,乃至第二梯队的选手们——上文提及的部分明朝剧、魏晋南北朝剧共同的难题。
比如元朝剧里最出名的,也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除此之外,就仅有一部2004年央视同内蒙古电视台共同出品的,没有知名明星参演的《成吉思汗》,和胡军、佘诗曼、吕良伟主演,但一直未能上星播出的《忽必烈传奇》。另一个与魏晋南北朝一样混乱的五代十国,知名的剧集也只有《倾世皇妃》和《画江湖之不良人》。前者改编自网文,后者改编自同名动画。
资料的局限也是元朝剧创作的一大难题。不过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时培磊就曾对自媒体影视独舌表示认为,成吉思汗、忽必烈的故事其实挺精彩,也发生过数次宫廷政变、皇位交接的故事,和同样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清朝一样有意思。但是研究元史的人少得可怜,也没有一副好口才,连《百家讲坛》都没人去讲,直接导致拍元朝剧的难度系数飙升。
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梯队的朝代选手们就只有像宋朝剧这样,靠着民间戏说来大胆创作了。比《封神演义》就撑起了商、周朝代局的半壁江山,直到2019年《封神演义》还能拿下高收视和高播放量。于正制作的,基于《封神演义》基础上的《朝歌》也或将于今年播出;小说《三国演义》也成了所有“三国”剧集的来源。

《朝歌》(图片来源:豆瓣)
但是从《清平乐》的争议来看,它“节奏慢”“戏剧性不够强”等问题,并不能甩锅给宋朝。帝王自身的魅力不足,故事平淡,并非历史中的“大男主”,也有相应的解决方式。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编剧常*曾对自媒体影视独舌说,“那么大的一段历史,硬要把所有危机的起因、事件的解决全放在司马懿身上,这就成了戏说的风格。”所以《军师联盟》篇章只能做一个群像戏,司马懿还在成长,他在历史的地位决定了他不是戏剧的核心。
将“大男主”改为“群像戏”,也是吴钩所认可的改法。吴钩曾发微博称,如果由他来拍《清平乐》,他会将重头戏放在朝堂,以仁宗皇帝与众名臣的群戏为演绎的重点——
“我们想象一下,一部剧依次登场的角色是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全是自带光环的人物,他们的名字与作品,不但出现在今天的历史教科书中,还出现在语文课本上,人称“背诵默写天团”。这本身就是话题,就是流量……哪个历史题材能带出这么多的牛人?这么好的IP不好好发挥,真是太可惜了。”

“背诵默写天团”部分成员
对于《清平乐》的考究与遗憾的讨论,也许会随着剧集走向尾声而落幕,但与综艺不同的是,这场“朝代剧101”的“选秀”永远不会走到结局。观众永远在投票,能不能跻身出道位看的是比人气更直观的收视率。据毒眸所知,不少以宋朝为背景的项目已经在准备。作为观众,总是希望更广阔的历史画卷能一一展开,得以在现代的演绎下,窥见浩浩汤汤五千年历史里那些闪光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