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一个”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适用人群的性别年龄占比
根据艾瑞搜索的数据可以看出:产品使用者以女性用户居多,达到61.15%,使用年龄层集中在30岁以下。这与目前移动阅读市场年龄分布相同,大部分韩寒的粉丝也是处于在这个年龄范围。

从产品用户地域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等经济化和城市化比较发达的华南城市。这与用户性格有很多大关系,南方人大多情感细腻,对于文艺阅读生活有更高的需求。
2. 使用场景
任何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在app中搜索、阅读文章,听音乐,深夜电台,浏览电影推荐等内容,并可通过点赞,评论,转发进行分享。
场景1:小李,男,28岁,上班族,每天下班回家需要坐30分钟左右的地铁,想阅读点文章充实自己,打发时间,面对拥挤的车厢和不够充裕的时间,他选择听着自己收藏的歌单,看看每天更新的文章。
场景2:小墨,男,24岁,职场新人,初入职场的他对学校与社会的转变还没有完全适应过来,日常生活有点焦虑,夜晚有轻度失眠,每到夜晚,他会打开“ONE•一个”,伴随着深夜电台主持人温柔的声音与安静的歌曲,小墨总是能很好的入眠。
场景3:灰灰,女,18岁,是个情感细腻的女生,她不太喜欢在朋友圈去记录自己的心情,更喜欢给自己留点私人情感空间。她选择在小记广场用文艺的词句和配图去记录自己的心情,记录自己的内心日记。
场景4:小美,女,21岁,大学生,电影控,大学生活的空闲时间里,她会选择追各种题材的电影,除了豆瓣top推荐电影、imdb等榜单的高排名的电影外,她也会留意一些其他来源的优质电影推荐,“ONE•一个”中的很多推荐电影就是她不错的选择。
场景5:小黑,男21岁,大学生,他最近迷上了“ONE•一个”连载中的一个短篇小说,每次小说更新新章节的时候他会立马阅读,并在评论中分享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评论也经常成为热门评论,小黑对该作者文笔风格十分喜欢,关注了他,希望接触到该作者的更多作品。
三、内容分析
1. PGC
“ONE•一个”精选文章、音乐、影评等内容,为用户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

同感、共鸣?用户远比我们想象的有深度。
One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文章内容是与情感相关的,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以爱情为主),读者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往往会产生同感,在文章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用户对情感类的文章内容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需求:
- 寻找慰籍,温暖和快感:失恋时的疗伤,心情失落时获得的治愈,惩恶扬善时的快感,读者的心情跟随着作者的文笔产生共鸣。
- 缅怀过去:初恋的美好,童年的童真,亲密无间的友谊都是人们所珍惜的,又是那么容易失去的,这些内容往往会触动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 寻找自己处理事情的方法:伴随文章的内容,作者也在输出自己的三观,告诉读者在面对这种情况下,他认为比较合适的解决事情的方法。读者会把自己带入到相同情境,寻找到自己认为合适的处理方法。
对于此类文章,我认为数量不宜过多,人们是渴望获得精神方面的力量的,但这类情感类的力量却显得太薄弱。用户往往会在心情低落时更倾向于阅读到这类内容,当内心充实时,对于这类文章几乎就没有需求了。过多的输出这类内容会给用户带来矫揉造作的感觉,更像是一种无病*。
对于one所输出的文章内容,大量用户表达了其质量不如产品早期所输出的内容的看法,对此,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其产品定位的改变。
one起初的定位是一款文艺阅读应用的定位,是一款针对文艺青年偏小众的产品。而现在定位的文艺生活阅读应用,则让产品更商业化,加强了社交属性。为了迎合更多用户的口味,文章的文学性有了一定的下降。
人们都爱读故事,但是有血有肉的会更棒。
在文章中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当前发生的热门事件的思考,讨论一些事情背后的意义,这类文章才是有思想的文艺青年用户真正想从one中所获取的。
2. 音乐版块
作为增加的版块,音乐版块每天会推送一首歌曲,其中部分是原创音乐的首发。这些歌曲会伴以文字介绍、故事一起出现,把这首歌或者这个音乐人的故事介绍得更透彻一些。用户可以把歌曲加入歌单,生成自己的收听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