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涉及到法律和道德、人性,以及法外宽恕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正义”这个词语出现之初就让人无解,而该剧放大了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形成了《东方快车谋*案》的魅力核心之所在。相较于1974年版本强烈的舞台剧风格,2010年的版本倒是更通俗易懂。

掰完了这部剧的前世,轮到2017年版本的了!毫不意外,参与人员全都是好莱坞一线明星。
刚在诺兰的《敦刻尔克》上演完指挥官的肯尼思·布拉纳,这次直接力捧自己做了男一号波洛。不过人家倒也是实力派,不但执导过众多的莎翁戏剧和电影,还指导过《雷神》、《一触即发》等作品。
在对这部剧的执导中,肯尼思·布拉纳顺应了当下人们的观影习惯,加重了娱乐元素,将灵魂人物波洛的特点进行无限放大,例如他的小胡子和强迫症。
虽然对于他的强迫症强调其实是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有利于后来电影主题关于“正义”、“平衡感”进行深一步挖掘,将事件本身对于人物的影响更为深刻的表现出来,并且在电影的最后,借助于类似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构图形式,以波洛的压倒性控诉将案件做了审判,但是在整个剧情的张力上,由于过度强调波洛的神探以至于弱化了该剧真正的内涵,缺乏2010年版本最后的深度。

不过电影的视觉效果绝对是上乘之作。在强调实景拍摄的基础上,镜头的纵深感加重了封闭车厢的压抑;以波洛的视角观察人物出场时状态,则或明或暗的为人物角色掩于表面之下的命运走向埋下伏笔。
当谋*出现后,即使已经确定了死者的身份是个十恶不赦的恶棍,但是偶尔闪回的黑白画面和凄凉的钢琴曲,却更加重了电影悲伤的气氛。

历史上这列豪华列车是在1883年开始投入使用,起点是法国巴黎,终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直到1977年因为某些原因才停止使用。东方快车当时主要运送的客人非富即贵,自然里面设施极尽奢侈之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