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们用这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作品来对长镜头做个总结吧,它用在电影的开端,时长超过四分半。
前三分半钟镜头压根就没动,但镜头没动不代表镜头内没戏!透过地板水面的倒影,我们看到了天上的飞机: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俯视,好巧妙的艺术隐喻;
之后“ROMA”的电影名出现,这个名字像是被那些洗地板的肥皂水冲出来的;
随之我们的主人公出现了。镜头的摇动遵循了我们“看”的习惯,从而向我们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社会地位、人物性格以及精神状态(情节交代);
又有那么接近30秒的“空镜头”——主人公进屋了。导演真的是处心积虑,他利用长镜头的不间断性以及开放式空间,给观众留足了喘息的气孔(联想空间),等你对他要讲的环境有了一定的缓冲后,主人公再出来,继续干她的活。
至此,这段长镜头结束了,电影故事正式进入了正文。可注意,这个“长镜头”的作用与职能还没有结束——
直到我们看完这部电影,才发现结尾还有一个长达六分钟的长镜头(包括片尾字幕)。而这段长镜头与电影开端的那个长镜头形成了超强的“艺术对比(艺术隐喻)”,我们来看——
一个俯拍,一个仰拍;一个是主人公在擦地板,一个是主人公登房顶晒被子;一个是飞机在水中的倒影,一个是真正的飞机在天上飞过...
把这一头一尾的戏放在一起来看,你会恍然发现,那位“女仆”的地位在这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心目中得到了升华,升华到你需要去仰视她的“伟大”了,哪怕她只是爬到楼顶去晒被子。
最后回到长镜头的主题上来,我当然认为它不是不可替代的,任何一种电影故事、电影情感、电影思想的表达都有N种可行方法,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导演都有自己看上去最舒服的一种镜头表达方式。以上我们所举那些“长镜头案例”当然可以用剪辑手法替换。
可问题是,也许替换后那就不是奥利弗·斯通或者阿方索·卡隆、的电影了!就像戈达尔的电影要改的像好莱坞大片一样通俗易懂,那还是戈达尔的电影
因此,我们在看待一部电影的长镜头时,与其判断其对错好坏,不如去了解并接受导演的个性与拍摄习惯。当然,前提拍摄者得先达到艺术上的诚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