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里的土鳖形象
不难看出,以《誓盟》为代表的抗战剧习惯塑造“不愁吃穿”的主角形象,而“土鳖”英雄是很难当上主角的,“土鳖”英雄通常是情商低、智商低,还盲目仇日仇外的角色,换句话说这类角色太单调,感情不够复杂,创作起来难度太高。

《鬼子来了》
▲图片来源:姜文执导电影《鬼子来了》
举个例子,如果以《鬼子来了》里愚昧农民马大三一类为主角,反映中国普通老百姓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最愚昧最无知的一面,试问又有哪位导演和编剧、哪个演员能支撑起这样的剧本呢?
而与之相反的“富家少爷”“国军连长”等角色则是情商、智商高,颜值高,战斗力强,就连讲话都是目空一切的“龙傲天”形象,观众喜欢、编剧创作起来也轻松很多。
只是长此以往,年轻观众可能会对抗日战争产生错误认知。
【“喜剧”内核是败笔】
另外,作为抗日题材剧,《誓盟》在剧情中传递出的却是一个“喜剧”内核,这是一大败笔。

《誓盟》
何为“喜剧”内核?纵观整部剧,围绕抗日展开的各类矛盾冲突似乎都如同儿戏,大家开个会、彼此寒暄几句,在欢乐的气氛中就把鬼子消灭了。
举个例子,何东明被上级安排发展八路军武装,面对粮草减少的局面,何东明轻松抢劫日军物资;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何东明一行几人乔装成送粮食队,混进日军装备部,并且成功炸毁日军重型武器,削减日军战斗力……

《誓盟》
所以,观众不会从《誓盟》中感受到日军的残暴不仁,也很难体会到国军在面对侵略者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更没有看出民国时期普通老百姓思想未开化甚至愚昧无知的形象,相反《誓盟》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军我党无所不能,仅靠做思想工作和几位骨干就能轻松改变抗日战争走势甚至国之命运,这无疑是对抗日战争浴血奋战十四年最无情的蔑视。
而从剧情梗概上来看,《誓盟》又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三位男主角最终走上同一条战线,取得了抗日的胜利,同时也收获了爱情。
【抗日神剧套路依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