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过人世百态,走过名山大川;他画笔下的山河,生动,且有情。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1912年生于广东阳江。
自幼受父亲影响,喜爱绘画。
1933年,关山月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在广州任小学教员。1935年受到高剑父赏识,进入“春睡画院”习画,成为高剑父入室弟子,由高剑父改名为关山月。同年与李小平(秋璜)结婚。
1939年,关山月在澳门举办“抗战画展”,得到画家叶浅予、张光宇等人的欣赏,并应邀至香港公展。其中《渔民之劫》、《三灶岛外所见》、《南瓜》、《渔娃》四幅作品入选前苏联主办的“中国美术展览”。
1940年到1942年,北上曲江、桂林、贵阳、成都、重庆,一面写生,一面展出画作,创作《漓江百里图》。
1943年,关山月婉辞国立艺专教授之聘,与赵望云、张振铎及夫人李小平同行,沿河西走廊到敦煌观摩研究古代佛教艺术。

关山月的作品秉承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写实性,以山水画和画梅见长。关山月的艺术风格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42年的作品《嘉陵江码头》,采用焦点透视的手法。
第一时期: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末。
这个时期的作品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强调写实性,注重形体刻画,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构图法和明暗技巧,虽仍以水墨为主,但在描绘场景时采用焦点透视的手法,而不是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现实感强烈。
这个时期的作品有:《拾薪》《侵略者的下场》《嘉陵江码头》《岷江之秋》《黄河冰封》及《祁连放牧》等。
1956年的作品《萧邦故居》,风格写实,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第二时期: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这个时期关山月以饱满的革命热情,用画作描绘新中国的景象。这时的作品仍然有很强的写实性,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区色彩,同时加强了笔墨的表现力。这个时期的作品有:《江山如此多娇》《疾风知劲草》等。

《绿色长城》在1973年“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中,被誉为“新中国山水画范本”,它在关山月的艺术生涯,及新中国的美术史中,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认为是关山月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
1997年的作品《岭南春色》,技法回归传统。
第三时期: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
文革结束后,关山月重新开始了创作。虽然已知古稀之年,关山月仍创作不断,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个时期的作品在保持写实性的同时,也加入了笔墨、意境等传统中国画的成分。笔触更为老辣奔放,构图更为简洁,画面更为丰富、含蓄。从对“形”的关注升华为对“神”的关注,注重笔墨意趣。
这个时期的作品有:《巨榕红棉赞》《乡土情》《榕荫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