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心底似乎泛起一股无法抑制的酸涩。电影一开场,年轻的清太瘦骨嶙峋地倒在车站,饥饿将他推向死亡。短短几分钟,高畑勋便交代了影片的最终结局,似乎是要我们带着一份无法挽回的遗憾,去见证这段残酷又无奈的旅程。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悲剧性故事,二战末期的日本,清太与妹妹节子因战争失去家园,在逃亡途中艰难求生。高畑勋在这部作品中几乎不加掩饰地呈现了战争的赤裸裸、冷冰冰:孩子们的饥饿和病痛是那样真实,战争的残酷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他们稚嫩的心灵。影片对饥饿的描述极其残酷,清太无奈偷盗,甚至不惜与别人争抢腐烂的食物,饥饿在此不再是简单的生理需求,而是一种无情的战斗,一种生活的必然。
其实,影片并非没有温情。清太和节子在无家可归后,寄宿到远房亲戚家里,这一时刻让观众仿佛看到一丝生的希望。可是,很快这种希望被摧毁了,饥饿的需求、亲戚的冷漠、社会的无情,再次将他们推向深渊。高畑勋用这些细节暗暗批判了战争摧毁人性的冰冷现实——在极端环境中,所有的道德、人性似乎都开始崩溃。生存压力的加剧,让人们在彼此相互支撑之时又不断互相伤害。清太和节子所经历的,并非只是肉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被抛弃,最后在他们找到片刻“自由”后,也不过是走向毁灭的路。
影片中的萤火虫成为象征,他们在黑暗中短暂地燃烧,绽放出微弱的光芒,如节子和清太的生命一样,注定稍纵即逝。每一个萤火虫的死亡都是一次绝望的警告,告诫我们生命的脆弱与无力。高畑勋的用意再清楚不过——萤火虫的生命虽然美丽,却像战争中的人们一样,被短暂的生存需求与战争的无情现实压得粉碎。
高畑勋让我们看到,在战争的阴影下,所谓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在两个孩子面前是多么虚幻的存在。影片中的成年人无力保护清太和节子,甚至社会的冷漠更是将他们推向死路。在那个物资匮乏、道德滑坡的时代,清太和节子注定是被抛弃的孩子。他们的死亡不只是个体的悲剧,更是对战争机器无情吞噬生命的控诉。
《萤火虫之墓》之所以被称为动画史上的经典,不仅因为它技法精湛、画面细腻,更因为它敢于直面人性的脆弱,剖析战争带来的种种残忍。这部作品为人们揭开了战后日本的疮疤,将一个关于家庭、战争与生存的沉重故事传递给每一个观众。也许有人会觉得过于沉重,但正是这种沉重才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战争的本质。
清太和节子的命运是个悲剧,但这也是一个提醒——在任何一个被打上战争烙印的社会里,人性或许都将面临考验,而这种考验中的每一刻,都是在对人类良知的无声质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