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葛惟昆教授。葛教授为香港科技大学的荣休教授,清华物理系的教授,现为北大客座教授。获得葛教授的授权发表此文。
屡屡构思《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赏文之所见、所得,却总是难于下手,主要碍于时间有限、也利用得不好,始终提不起笔来。现再试以《散记》形式,不拘时间,有则记之,无则加勉。
德意志民族盛产哲学家和音乐家,创造的都是严肃的精神作品。她同时还以严谨、精确和强悍、彪勇,而闻名于世。唯独在浪漫的气质上,她似乎与法兰西和意大利相比,显得“稍逊风*”。不过不要忘记,她也贡献了伟大的歌德和席勒这对灿烂的文学双星,而他们也都共同带有德国人的气质,就是在作为文学家和诗人的同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 —— 1827,3,26)

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1,10 - 1805,5,9)
在德国、乃至全世界的古典音乐家中,贝多芬是无可置疑的大师中的泰斗。在贝多芬最负盛名的“d小调第九交响乐”(俗称贝九)的第四乐章中。他与诗人席勒携手,为全人类贡献了永垂不朽的,史诗般的《欢乐颂》。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d小调的交响乐中,第四乐章却采用了“D大调”,这是因为小调和大调的主音不同,音阶结构不同。大调一般明朗豁亮,而小调一般柔和淡雅。大调的主音用首调听起来是“1”,即“do”音,特别是最后一个音,一般都是以主音结尾;而小调的主音用首调听起来是“6”, 即“la”音。“贝九”的前两乐章都是d小调,悲壮而富有斗争精神,是贝多芬个人命运的写照。第三乐章降B大调慢板,转向富有哲理的沉思。第四乐章D大调急板,刚毅坚强,乐曲与合唱交相辉映,充满理想主义的阳光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不但是全曲的精髓,也是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让我们来看一看“贝九”第四乐章合唱部分《欢乐颂》的主旋律:

在两个反复处,都是拉长的do音“1 –” 收尾,显得磅礴有力而意味深长。《欢乐颂》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板雄壮的旋律,唱出了人类不懈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心声。《欢乐颂》给人以无与伦比的奋进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在这一乐章的尾声,这种“欢乐”气氛被烘托到了极致,整部作品的高潮为人类呈现出光辉灿烂、蓬勃向上、世界大同的美丽景象。
贝多芬选择席勒的《欢乐颂》作为“贝九”的结尾和高潮,是因为他认同席勒的理念。席勒是伟大的德国戏剧家、诗人和哲学家,他举世闻名的大作有《阴谋与爱情》、《威廉·退尔》和《欢乐颂》等等。《阴谋与爱情》被改编成无数戏剧和影视作品,而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改编的歌剧《威廉·退尔》,也因其恢弘的序曲音乐而闻名遐迩。这两部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抗等级制度和专制统治,歌颂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悲壮。
席勒的文学创作直接反映了他追求民主自由和独立精神的哲学思想。在美国哲学家 FrankThilly 的名著《A History of Philosophy》1(中文译成《西方哲学史》)中,席勒被认作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的继承者之一:“通过席勒、伦霍尔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努力,哲学在德国变成了最受人尊重的研究学科之一”。德国哲学家弗雷德里希·贝瑟(FrederickBeiser)更有一本专著《作为哲学家的席勒(Schiller as Philosopher)2》,作者为席勒正名,驳斥了新康德学派对席勒的漠视。他认为席勒作为诗人和哲学家是一体的,席勒是一位把艺术和哲学结合起来的美学大师。席勒的哲学严谨深刻,不但继承了康德的批判哲学,也深入研究了前康德的美学发展,包括英国的休谟和法国的狄德罗、卢梭等等。所以席勒的论文涵盖广泛而深刻,被认为是最难读的哲学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席勒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和激励了浪漫主义艺术和德国理想主义流派;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席勒试图回答一系列基本的美学问题:“艺术的价值在哪里?”“什么是造成悲剧的压力?”“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以及“艺术和道德有什么关联?”等等。贝瑟认为席勒承继了康德伦理学的合理内涵,但却剥去了它神秘的外衣;换言之,席勒接受了康德的严谨和理性,但拒绝了所谓超越尘世的至高无上,而代之以完全内在的和世俗的感受。

mmanuel Kant,1724,4,22 - 1804,2,12
席勒关于自由的美学概念也突破了康德对自由所设的道德界限。席勒把自由看成是人类所有的力量、感性和理性的自动的诉求;而道德是要遵从自然的,是历史和教育的产物。
在追求自由的理念上,席勒也深受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的影响。卢梭是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倡导者,他有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6,28 -1778,7,2
席勒的旷世之作《欢乐颂》,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想,讴歌欢乐,宣扬博爱。被贝多芬谱曲之后,更加意境深邃、磅礴激昂,成为一曲不朽的人类颂歌。
让我们看看贝多芬节选的席勒的《欢乐颂》诗句:
“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
还是让我们的歌声
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
欢乐,欢乐,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
四海之内皆成兄弟
谁能作个忠实朋友
献出高贵友谊
谁能得到幸福爱情
就和大家来欢聚
真心诚意相亲相爱
才能找到知己
假如没有这种心意
只好让他去哭泣
在这美丽大地上
普世众生共欢乐
一切人们不论善恶
都蒙自然赐恩泽
它给我们爱情美酒
同生共死好朋友
它让众生共享欢乐
天使也高声同唱歌
欢乐,好像太阳运行
在那壮丽的天空
朋友,勇敢的前进
欢乐,好像英雄上战场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朋友们,在那天空上
仁爱的上帝看顾我们
亿万人民虔诚礼拜
敬拜慈爱的上帝
啊,越过星空寻找他
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贝多芬把席勒美好的的诗句以辉煌的音乐表达得淋漓尽致,宏伟的乐曲震撼人们的心灵,展现出世界大同、人间大爱、无限美好的愿景。《欢乐颂》激励和鼓舞了无分种族、不计国籍的无数大众,为世界和谐、国际和平做出无形的贡献。很多伟大的人物,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和最近一位选择安乐死的澳大利亚百岁科学家,都把《欢乐颂》选在自己的葬礼上播放,寄托他们的期望和理想。
“贝九”和“欢乐颂”以艺术的形式,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梦想和追求,那就是自由、平等、博爱,就是世界大同。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小我的努力,都应该为实现人类大我这个崇高的梦想有所贡献。

席 勒 塑 像
参考文献
1,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Frank Thilly, Henry Holt andCompany, 1914.
2, “Schiller as Philosopher”, Frederick Beiser, Clarendon Press, Oxford,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