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2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狙击手〉原型邹习祥:比电影更传奇的上甘岭“冷枪英雄”》的报道。
“嗖——砰——”中国志愿军狙击手端着步枪,弹无虚发,战壕中的敌人被一枪爆头。
这是春节档热映电影《狙击手》中多次出现的镜头,该影片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冷枪冷炮运动中神枪手群体事迹改编。导演张艺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张桃芳、邹习祥等很多优秀的狙击手,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以他们的英雄故事为灵感创作了这部《狙击手》。
相似的场景也出现在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里,在该片第36集一个片段中,美军将领称狙击手邹习祥“尤其可怕,几乎弹无虚发,对士气影响极大”,自己“大炮都用上了,始终没有抓住他的行踪”。
70年前的上甘岭,仡佬族男儿邹习祥78发子弹歼敌39人,战后荣立一等功,打得美军心惊胆战。他所在的537.7高地北山,被惊恐的美国兵称之为“狙击兵岭”。
转业返乡后,他从不提及自己在战场上的功劳,也至死未再吃一口罐头。
近日,记者走进邹习祥的老家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追寻这位抗美援朝“冷枪英雄”背后的故事。
狙击手邹习祥,该照片展陈于第15军军史馆。(务川县档案馆供图)
最冷的枪:78发子弹歼敌39人
记者来到平均海拔1300多米的务川县泥高镇栗园村时,正值深冬时节,云山雾绕,冷风刺骨。
“这是爷爷!是爷爷!”在栗园村邹习祥的老屋,当邹习祥的孙辈看到记者带去的一张照片时都喊了起来。
新华社战地记者王玉章镜头里的邹习祥
这是20世纪50年代初邹习祥的照片,拍摄者为新华社战地记者王玉章,题为“朝鲜前线的狙击手”。照片中,邹习祥一身朴素戎装,背着钢枪,身板笔直,脸庞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年近30岁的邹习祥毅然报名,编入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1营1连赴朝作战。这个从小善于打猎的农民,在朝鲜战场上冷枪狙击,英勇作战,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成为闻名第15军的神枪手。
朝鲜中线战场制高点五圣山,1连守卫的537.7高地北山位于上甘岭村左前方,是第15军前沿30余里防线中最突出阵地之一,距敌仅百米左右,地势险要,敌居高临下,该高地得失关系整个防线的安危。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新华社发(黎民摄)
1952年4月,白雪正在融化,美军却气焰嚣张,公然在1连对面的阵地上三两成群地晒太阳、洗澡、打球,强迫朝鲜青年妇女跳舞。1营1连当年的报功材料写道,这一连串的挑衅行为激怒了志愿军同志们。一天上午,担任七班副班长的邹习祥看到537.7高地主峰的敌人三五个在外面晒太阳,于是三枪便打死三个敌人。敌人发现他的位置,十多挺机枪和炮火一直报复了两个多小时,而邹习祥和战友们全部进入坑道隐蔽,无一伤亡。
按照上级要求,当天夜里,邹习祥在班里召开研究会,组织狙击小组。为防止敌人火力报复,他们在阵地前构筑了许多假工事,故意开枪将敌人引出来。当敌人探头寻找目标时,在翼侧埋伏的狙击手突然开火,把敌人消灭;当夜间敌人运粮、运弹之际,邹习祥等狙击手们潜伏到敌侧后,在敌人必经的道路边,突然开火,把敌人消灭。
这时,1连又研究出抵近观察,找敌人活动规律和道路,选定冷枪射击路线、封锁线,构筑靶场,抵近敌人前沿去打,配合机枪排消灭敌人火力点,步、炮协同打冷枪冷炮等消灭敌人的办法,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来。
在位于湖北孝感的第15军军史馆内,展陈着一张邹习祥身着军装的照片,他潜伏在灌木丛中,眉眼冷峻望着前方。照片下方有一行小字说明:45师135团1连狙击手邹习祥,一直活动到敌人前沿的灌木丛里,用78发子弹歼敌39人。战后,荣立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