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姆特 百度百科
接收了大量信息的后果,就是对自己的风格定位进入了一个迷茫而混乱的阶段……每一次看到吸引我的某些风格的东西,就忍不住去想,我是不是也可以那样去画?然后就会去尝试。而一味模仿学习的结果是,作品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看起来很可笑;有些只似其形不具其意,没有什么吸引力;有些看着还像点样,可是却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感觉。
总之,自己的风格到底该如何定位和发展,是当时困扰我的一个极大的问题。
风格
一个人的绘画风格,就是他看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法。不可能有两个人的风格是完全一样的。以我自身的经验来说,在初期会受自己喜欢的艺术家风格的影响,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风格这个东西,是随着自己的吸收、思考、实践,慢慢地衍生出来的,而不是通过短期的临摹学习来的。临摹可以学到创作者的一些绘画语言,但是只要是动脑子的临摹,这些东西就会渐渐被自己理解、吸收,然后经过发酵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需要做的就是大量地学习、吸收和创作,这样,属于自己的风格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吸收
如果你喜欢一个艺术家或者喜欢一种画风,要做的不仅是盲目地崇拜他和关注他的作品。如果仅仅是临摹你喜欢的这个艺术家的东西,那么你永远只能做他的追随者,很难赶上他。你需要做的是去研究他,看看他喜欢的是什么样的东西,他受了哪些艺术家的影响才诞生了他的作品,他对人文和社会的理解是怎样的,他的参考资料是什么,看看他这种艺术方式诞生的源头到底是什么。学习和传承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通过一座山峰攀登上另外一座山峰,直到你也成为一座山峰。
差不多在这个时期,我形成了以线条为主的绘画风格。我觉得一直画线条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画线就好像在纷乱的世间里寻找万事万物的共性,然后通过绘画排列、*、归纳、整理。每当完成这样一项工作,就会觉得内心再多的烦乱也在这样的工作中被理顺了。

3.关于想象力、天赋、灵感
人们常说,想象力、天赋、灵感是成为一名艺术家必备的条件。对于这种说法我虽然认可,却也不完全苟同。因为这种说法就好像艺术家之所以出色是因为得到一些天外飞来的礼物,而忽略了他们是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获得这一切的。
想象力
最近有些处于绘画初期的朋友说,自己的想象力似乎比较匮乏,总是不知道该画些什么,问对于这种问题该如何解决。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每一位出色的艺术家都可以给出一个自己的创作来源。从最基本上来讲,我可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首先,我认为没有什么想象力真的是天马行空的,所有的想象力都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熟悉并了解的基础上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幅画面的主题是大象的身上长着一棵树,树上有一间树屋。这看起来似乎是个比较有想象力的主题,可是要表现出这样的主题,首先你的脑子里要有大象的素材、有树木、有房屋的素材。所以在初期,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累素材。如果没有素材,你的脑子就是空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元素的*和创新,也就不知道自己该表达什么。无论写生、临摹还是根据参考资料的再创作,都是很好的积累素材的方式,而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动手去画,因为只有画过一遍,这个东西才能真的留在你的脑子里。
其次,是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什么是绘画语言?

对于毕加索的画作是怎么看的?
毕加索之所以是毕加索,除了众所周知的他在画抽象画以前写实功底也是相当了不起的之外(毕加索本人是这样说的:“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所诞生的时代。在毕加索创立立体主义画派的时代,也正是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的时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了新的时空观念,而毕加索的绘画也展示出了从未有过的立体主义空间构成。在那个时代,各种思潮、科学、艺术、文学都在激烈地碰撞、交融,然后诞生出新的产物。其实任何一个时代,创作都不会是完全孤立的,惊鸿一瞥看到的仅仅是浮光掠影,而在其背后的是那个时代所持有的特质。
同样的主题,不同的人表达起来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种不同不仅仅是指绘画风格上的,还包括使用的工具的材质,画面中的线条、光影等视觉信号……
看画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一个人的绘画语言越是鲜明有力,他的画留给我们的印象越深。初期的积累,就是通过学习别人的绘画语言,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的过程。这同样需要大量的记忆和练习。
当绘画元素的积累和绘画语言的积累都具备之后,画画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4.遭遇瓶颈时的突破技巧
创作系列性的作品
在灵感枯竭,或者是不知道该如何提升的时候,去进行一些主题性的系列创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有些主题或者构图,在你最本能的绘画情况下,可能不会轻易尝试,但是在进行一些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时候却有可能会去挑战自己。
进行一整套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套完整的作品。设计的基础训练,是一个需要打破自己的过程。一系列的东西,如何能够风格统一、相互呼应,同时保持其丰富性和新鲜感?反复地去训练自己,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去做更多的尝试,才有可能更快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