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影协顾问、上海影协原常务理事、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上海电影制片厂离休干部秦怡,5月9日在上海去世,享年100岁。
秦怡1922年1月31日出生于上海。在整整百年的光影人生路中,秦怡塑造了太多经典的艺术形象——她是电影《遥远的爱》中脱胎换骨的进步女性余珍,也是电影《铁道游击队》里机智勇敢的芳林嫂;是电影《马兰花开》中性格坚毅的铲运机工人马兰,也是电影《女篮五号》里饱受苦难却依旧乐观的林洁;是电影《青春之歌》中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林红,也是电视剧《上海屋檐下》里遭受命运无常却依旧坚韧的杨彩玉。这些美丽、坚强、勇敢的角色,为几代影迷所深深喜爱。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时年97岁的秦怡获得了“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1987年,美国影星格里高利·派克偕夫人访问上海时与白杨、张瑞芳、秦怡(后排中)、王丹凤会面
百年岁月,为电影事业奉献终生
秦怡的百年人生,与电影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年少时,在怡和洋行做账房先生的父亲,经常带小秦怡去影院看电影,“那时候,两毛钱就可以看一部新电影。如果是老片,只要五分”。秦怡在日后的追忆中坦言,当时光影艺术便在自己心中悄然埋下了种子,“电影真的是一种很特别的艺术,不仅用语言、眼神、表情,就连一个很小的动作,都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后来我做了电影演员之后,就再也不想做别的工作了。”
16岁时,秦怡为参加革命离开上海,她当护士、抬担架,以一名少女的微薄之力,支援着前方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幸运的是,秦怡在此期间遇到了史东山、应云卫两位大导演,在二人的邀请下,颇有表演天赋和灵气的她,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人生。在进入当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后,秦怡先后参演了《正在想》《好丈夫》等话剧及电影作品。“我就这样走上了演艺的道路。从不会演戏到渐渐开窍,我正是通过认真演戏以及拍电影,慢慢地学习当好职业演员的素质和修养,慢慢地体会做一名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多年后,秦怡如是回忆自己从艺之路的元点。
1941年,秦怡离开“中国电影制片厂”,辗转来到重庆,进入“中华剧艺社”,成为该社演员。“在重庆的时候,我们一年要演6部话剧,演足280天。只要日本人不轰炸,我们就演。”除了担任主演,她也甘愿为别人“跑龙套”,甚至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名叫《跑龙套》的书,借此阐释自己心中的“龙套精神”:“无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要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每一次表演。”

1991年,张瑞芳、白杨、秦怡(右二)、王丹凤等参加赈灾大义演
抗战胜利后,秦怡于1946年回到上海,先后出演了《无名氏》《遥远的爱》等影片。新中国成立后,秦怡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并先后参演《失去的爱情》《母亲》《农家乐》《两家春》《铁道游击队》《女篮五号》《红色的种子》《青春之歌》《林则徐》等经典影片。而在电视领域,秦怡也凭1982年主演的电视剧《上海屋檐下》获得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
秦怡对艺术、对电影,始终怀有一腔热忱,她参演每一部作品,都会全情投入。在拍摄《马兰花开》时,她住在秦岭沙场学开推土机;拍摄《女篮五号》时,她与年轻的女篮运动员们同甘共苦,一起投入训练;拍摄《梦非梦》时,她为了演好一位歌剧演员,专门学唱意大利语歌剧;在93岁高龄,她编剧并主演了电影《青海湖畔》,亲自在青藏高原拍摄了一个多月……她说:“艺术创作离不开真实,我一定要亲自下生活、上高原进行实地拍摄,才能让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才能感动观众、对得起观众。”
德艺双馨,以大爱回馈观众与社会
“回顾人生道路,我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出生、成长,创作生涯与生活道路是不能分割的。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不劳而获,一个人只要自己的心是大的,那么事情就没有大小之分;只要自己的心是重的,那么事情就没有轻重之分;只要自己的心是诚的,那么即使事情成败有别,也多少有些安慰了。我一生都在追求中,活得越老,追求越多。”秦怡曾如是总结自己的人生。
秦怡演过许许多多角色,在银幕上留下了众多经典的女性形象。但或许,她留给时代、留给中国电影的最刚毅、最勇敢、最美丽的形象,便是她自己。她一辈子坎坷、磨难,也一辈子坚强、坚韧,从没有畏惧和软弱,从来都温柔又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