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也有不少的嫔妃出家,其中原因复杂,但是有一位十分离谱,不得不说。北魏有一位胡太后,在孝明帝时期垂帘听政,贪心不足,想要长久把控朝纲,于是下毒害死了孝明帝。
孝明帝死后,胡太后的狠毒被人发现,大臣们群起攻之,要把胡太后*了。胡太后自然不甘心束手就擒,趁着自己还有权力,竟然把全皇宫的嫔妃宫女都送到了庙里当尼姑,她自己也削发出家,躲过了报复。
相比于守灵和殉葬,出家的确是比较好的结果。朝廷和皇室仰仗佛教,不会对已经出家的嫔妃如何狠毒,否则会遭受天下人的指责和反对。出家之后,虽然“斩断尘缘”,但机会合适还有还俗的时候,武则天就是在感业寺待了一阵子才回去。
出家之后,虽然生活水平肯定不及做嫔妃的时候高,但也不愁吃喝,每日工作主要就是打扫卫生,砍柴挑水,冥想念经。
因此,不少在皇帝死后,为了躲避迫害的妃嫔都会选择出家,当然,如果成功出家还好说,绝大部分都在剃发之前就失去了选择的权利,最终绝望离去。
除非早有打算,或者手里还握有一定的权力,否则出家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单单逃出戒备森严的皇城就够难为人了。
04 继承:违背伦理的废止项除了上面这三种比较“主流”的处理方法之外,还有一个较为少见的“继承”,这不是身份的继承,也不是财产的继承,而是“被继承”。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非常严重,不少地方认为女人就如同物品一样,可以随意拿捏处理,尤其是一些身份尊崇的人,更是视妻妾如玩物。
因此就有了这样一种现象:父亲死了,儿子“继承”后妈,不能是亲生的;哥哥死了,弟弟“继承”寡嫂。
这种现象其实是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非常严重,不少地方认为女人就如同物品一样,可以随意拿捏处理,尤其是一些身份尊崇的人,更是视妻妾如玩物。少见,在以汉族为主的朝代更是一直被严厉禁止,因为它破坏伦理,为儒家不容。
在百家争鸣以前,春秋时期依然流行这种做法,比如卫宣公死后,他的儿子娶了后妈,还生了好几个孩子。但是到了战国时代,纲常思想逐渐确立,这种现象也就为社会所不容。
但在古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文明程度相比于中原要落后的地区,没有这个限制。汉朝王昭君因为惹怒了毛延寿,被画成不祥之人,导致她遭受汉元帝的冷落,被派去和亲。
昭君出塞的故事万家流传,皆知她最终嫁给了匈奴单于呼韩邪,其实她经历了呼韩邪和他的儿子两代,单于呼韩邪死后,王昭君改嫁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为他生了两个女儿。
王昭君出塞,对于缓和巩固当时的汉匈关系有着不小的帮助。讽刺的是,毛延寿这一笔导致王昭君出塞,竟然还能被人吹捧为“大好人”,因为他避免了“王昭君像妲己褒姒一样蛊惑君王,危害社稷”的风险。
除了以上四种方法,最后剩下的还有个“养老院集中处理”,当然这个养老院的待遇不怎么好。紫禁城里有个慈宁宫,清朝前中期慈宁宫是全皇城最热闹的宫殿之一,但是到清朝后期,慈宁宫成了最冷清的,专门收容一些“等死之人”的冷宫。
它的前身是仁寿宫,明朝万历年间,仁寿宫在大火中被烧毁,直到十几年后才得以重建,重建后更名慈宁宫。
满清入关以后,慈宁宫几加修葺,改造成了一座大气恢弘的新宫殿。慈宁宫看起来与其他宫殿一样充满气势,没有区别,其实居住者十分特殊。
明朝时期,慈宁宫的居住者是前朝皇帝的皇贵妃。新皇登基,前朝皇帝的嫔妃何去何从必须有个地方,皇贵妃身份尊贵,新皇一般不会加以虐待,安置在慈宁宫好吃好喝伺候,还能落个孝顺的名声。
后来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孝庄文皇后在慈宁宫住下,慈宁宫的住客迎来了一波升级换代。从这时起,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就开始住在慈宁宫,而太妃之类也随着一起住在慈宁宫。
由于太皇太后,皇太后都住在慈宁宫,顺治,康熙乾隆三位皇帝又都是出了名的孝顺,隔三差五就往慈宁宫跑,费尽心思在慈宁宫修缮,增添东西,把慈宁宫打造得富丽堂皇。
皇帝都天天来,其余的嫔妃,郡主王爷,皇嗣更不用说,没人敢偷懒的。掌管皇室用度的内务府之类部门也不敢对慈宁宫有任何的疏漏,凡事都非常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