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市树是“哥儿俩”:国槐和侧柏。国槐既然是市树,肯定是北京人非常喜欢的树种,不然,那么多树种,怎么会选它呢?
北京人喜欢槐树,大概跟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有关。江南的城市,路两边多为梧桐,槐树很少见,可在北京,“落叶梧桐雨”的意境,只能在诗里去体会。
诗人在北方,眼之所见更多的则是槐树,“绿槐花堕御沟边,步出都门雨后天。”(唐·朱庆馀)“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银台。”(唐·段怀然)。
槐树的树形高大,根扎得极深,生长快,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但耐干旱,也能抗洪水。所以远在古代,人们就把它视为吉祥瑞气的象征。古代有“槐官相连”“槐鼎”等说法。

国子监两旁的槐树 | 图源网络
《周礼·秋官·朝士》里说:“面三槐,三公位焉。”您瞧,那会儿的人就把槐树比喻成“三公”或“三公之位”。
“三公”,指的是谁?即古代辅佐天子的最高行政长官,最早是太师、太傅、太保;后来是司徒、司马、司空;再后来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古人对槐树还有“槐位”“槐卿”“槐兖”“槐宸”“槐掖”“槐望”等说法。
“槐位”也指“三公之位”。“槐卿”,指的是“三公九卿”。“槐兖”,指“三公”。“槐宸”,指皇帝的宫殿。“槐掖”指宫廷。“槐望”,指有声望的公卿。
您瞧,古代人对槐树是多么敬畏,不但喜欢槐树,还把槐树封了“官位”,而且这“官”还不小。
唐代的人更有意思,把槐树指代成了科举考试,将槐树喻为科考,考试的年头叫“槐秋”,举子赴考叫“踏槐”,考试的月份,叫“槐黄”。

北宋初年,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兵部侍郎王祐,受到同僚的谗言,险遭罢免。他郁闷之时,想起古人所说“面三槐,三公位焉”的话,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于是在院子里种了三棵槐树,作为标志。
谁知这事果然应验,王祐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王家是“三槐王氏”,王祐感恩于那三棵槐树,在开封自己的宅子里建了一座很大的房子,称为“三槐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