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富贵不能淫文言文原文节奏划分(富贵不能淫文言知识整理归纳)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4-04-25 15:59:11作者:YD166手机阅读>>

一、《富贵不能淫》知识梳理一览表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孟子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分别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仁政

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仁政"这种儒家思想在它诞生之后的很多个朝代中都作为统治者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在当代的哲学研究中,这种思想还是具有先进性,时代性。

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民本思想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汉族成人礼

汉族自古就有成人礼仪,男孩子的叫做“冠礼”,女孩子的叫做“笄礼”。汉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成人的责任、履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通过这种传统的仪式,可以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角色的转变,宣告长大成人。汉族成年礼延续数千年,至满清入关后剃发易服,终结了绵延了几千年的成人礼。

古代年龄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作品简介

《富贵不能淫》一文,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创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人盈野;争城以战,*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读音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àn)、女家(rǔ)、淫(yín)

朗读节奏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重点词语

  1. 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2.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3.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4. 诚:真正,确实。
  5.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6. 天下熄:指战争平息,天下太平。
  7. 惧:害怕。
  8. 熄:同“息”,平息,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9. 是:这,这个。
  10. 焉:怎么,哪里。
  11. 子:你。
  12. 未学:没有学。
  13.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4. 丈夫之冠(guàn):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15. 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
  16.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17. 嫁:出嫁。
  18. 往:去,到。
  19. 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20. 往之:前往,到。
  21. 女家:这里指夫家。女(rǔ):同“汝”,你。
  22. 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谨慎
  23. 违:违背
  24. 夫子:这里指丈夫。
  25. 以:把
  26. 顺:顺从
  27. 为:作为
  28. 正:准则,标准。
  29. 道:方法。
  30.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31.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
  32.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33. 立:站,站立。
  34. 正:正大。
  35. 大道:光明的大道。
  36. 得:实现。
  37. 志:志向。
  38.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遵循。
  39.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
  40. 淫:使……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41. 移:使……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42. 屈:使……屈服。使动用法。
  43.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放在主谓之间。
  44. 谓:称做,叫做。

通假字

【女】女家:这里指夫家。女(rǔ):同“汝”,你。

词类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居天下之广居:原意为居住。文中意思为居所、住宅。

2、名词用作动词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原意为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文中作动词,意思为行冠礼。

3、动词的使动用法

A、富贵不能淫:本意: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

B、贫贱不能移:本意: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

C、威武不能屈:本意: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

古今异义

【是】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子】子未学礼乎(古义:你。今义:儿子。)

【丈夫】丈夫之冠也(古义: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淫】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今义:放纵。)

一词多义

【戒】

①戒之曰(动词,告诫)

②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得】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助动词,能够)

②得志(动词,实现)

【之】

①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②父命之(代词,指“丈夫”)

③往送之门(动词,往,到)

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戒之曰。省去主语“母亲”

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成语归纳

【富贵不能淫】淫,按古语正解,应释为“惑乱,迷惑”,即整句为富贵权势不能使自己的言语举止过分、超越常理;另一解为“迷惑”,即整句意思为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而行正。

【威武不屈】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贫贱不移】不因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yǎn)、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行文思路

第一段: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

第二段: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主旨归纳

《富贵不能淫》一文,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艺术特色

  1. 多样的论证方式。《富费不能淫》开篇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2. 语言简练,善用排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依次对应着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阐释了作为大丈夫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3. 骈散结合,有节奏感。运用了一些骈句,“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等,使得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

理解性默写

1.《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大丈夫的做法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大丈夫的处世态度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大丈夫的操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富贵不能淫》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

5.《富贵不能淫》中,点明了景春心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6.《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公孙衍、张仪所奉行的所谓“妾妇之道”是:以顺为正者。

7.《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对景春的观点连用两个问句,直接进行否定的句子是: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8.《富贵不能淫》中,孟子通过“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

9,儒家经典让我们受益匪浅,孟子在《富贵不能淫》抒发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壮志豪情,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

  1.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女子出嫁时,母亲总叮嘱的句子是: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11.《富贵不能淫》中,景春阐述自己观点的语句是: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2.《富贵不能淫》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品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问题探究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文中哪句话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同?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 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炮。】

(4)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像公孙衍与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5)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答: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9)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 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1)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教材习题

一、熟读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观点

理解

事例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那么会失去民心。

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莫定了根底.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发奋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兴旺安逸和享乐那么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背诵《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居……此之谓大丈夫”一段。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符合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那么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1.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②“舜发于默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隔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3.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5.(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五、《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我选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句作为我的座右铭。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个观点也被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沉湎于舒适安逸的生活,要不断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出自《孟子》的三十个常用成语

一、五十步笑百步。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释义:比喻自己具有和别人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比别人轻一点,就毫无自知之明的去嘲笑别人。

二、心悦诚服。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释义:出自真心的服气,不但服气,还发自内心的高兴。

三、出类拔萃。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与孔子也。”

释义: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才能远远超出了平常的人。

四、事半功倍。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释义:做同一件事,只花很小的力气,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五、出尔反尔。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释义:比喻人的言行反复无常,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经常自相矛盾。

六、水深火热。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释义:老百姓所受的痛苦,像在水里那样越来越深,像在火里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们处在极端的痛苦之中。

七、王顾左右而言他。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

释义:比喻和对方交流时,不能正面回答问题,只能绕开话题,故意扯一些不相*事。

八、与民同乐。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释义:就是指君主能够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共享快乐的生活。后常比喻领导与群众打成一片,共享幸福生活。

九、寡不敌众。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释义:比喻在战争中,和对方力量相差过于悬殊,根本不可能战胜对方。

十、缘木求鱼。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释义: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办法和方向错误了,永远不会达到目的。

十一、明察秋毫。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释义:能够把秋天鸟的毛端都看得清清楚楚。比喻人的目光敏锐,洞察事理,任何微小的事物和变化,他都能看得很清楚。

十二、君子远庖厨。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释义:君子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动物被宰*。

十三、杯水车薪。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

释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徒劳无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十四、不言而喻。

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释义:形容道理很浅显,不用说,大家也会明白。

十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释义: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最不孝的,就是不能尽到后代的责任。

十六、此一时,彼一时。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释义:现在是一个时候,那是一个时候。任何事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时间不同了,情况也就不同了。

十七、当务之急。

出自《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物之为急;忍者无不要也,急亲贤之为务。”

释义:指当前最急切需要处理的事情。

十八、独善其身。

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释义:君子在穷困不得志的时候,管好自己就行。

十九、反求诸己。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释义:失败或者遇到挫折后,不要责怪别人,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二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释义:古时候男女结婚,都要有媒人介绍,然后父母做主。

二十一、好为人师。

出自《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释义:喜欢给别人当老师。形容做人不谦虚,自以为是,自高自大。

二十二、何出此言。

出自《孟子.离娄上》:“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释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二十三、尽信书不如无书。

出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释义:意思是说不要盲目迷信书本,不要拘泥于书本上的教条,要活学活用。

二十四,乱臣贼子。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释义:叛乱之臣和忤逆之子。后泛指心怀不轨的人。

二十五、茅塞顿开。

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释义: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住了,现在忽然打开了。形容人恍然大悟,忽然开窍了,道理想通了。

二十六、却之不恭。

出自《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

释义:却是退却。退却别人的邀请,就显得对人有点不尊敬了。

二十七、舍我其谁。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释义:除了我还能有哪一个人呢?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自己做的事,绝不退让。

二十八、舍生取义。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释义:为了维护正义,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

二十九,同流合污。

出自《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释义:跟坏人搅在一块,一同做坏事。

三十、为富不仁。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释义: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辣,心中没有一点仁义道德。

栏目热文

富贵不能淫原文拼音版(富贵不能淫原文翻译简短50字)

富贵不能淫原文拼音版(富贵不能淫原文翻译简短50字)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这篇文章比较简短,但蕴含的思想精髓极其深刻。以前学习的时候认识并不深,只记得“富贵...

2024-04-25 15:46:56查看全文 >>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富贵不能淫译文(八年级上册语文富贵不能淫译文)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富贵不能淫译文(八年级上册语文富贵不能淫译文)

《富贵不能淫 》 孟子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

2024-04-25 16:04:37查看全文 >>

铁杵成针文言文笔记(铁杵成针文言文 课堂笔记)

铁杵成针文言文笔记(铁杵成针文言文 课堂笔记)

【作者简介】车胤,字武子,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人,自由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

2024-04-25 16:08:31查看全文 >>

铁杵成针文言文翻译白话文(铁杵成针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铁杵成针文言文翻译白话文(铁杵成针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声背诵《春江花月夜》)师:刚才,我听到了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那就是孩子读书的声音。当孩子们用最好...

2024-04-25 16:26:35查看全文 >>

铁杵成针文言文课堂笔记(铁杵成针文言文听课记录)

铁杵成针文言文课堂笔记(铁杵成针文言文听课记录)

《襄萤夜读》通过车胤利用萤火虫亮光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铁杵成针》...

2024-04-25 16:22:08查看全文 >>

富贵不能淫文言文的最简译文(富贵不能淫高中文言文翻译简短)

富贵不能淫文言文的最简译文(富贵不能淫高中文言文翻译简短)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2024-04-25 16:27:05查看全文 >>

富贵不能淫文言文原文朗读(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拼音版)

富贵不能淫文言文原文朗读(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拼音版)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yan3)、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wei2...

2024-04-25 16:17:18查看全文 >>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编者按: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二十大作...

2024-04-25 15:59:05查看全文 >>

富贵不能淫高中文言文翻译简短(富贵不能淫高中文言文原文注释)

富贵不能淫高中文言文翻译简短(富贵不能淫高中文言文原文注释)

编者按: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二十大作...

2024-04-25 16:15:04查看全文 >>

富贵不能淫原文及注释拼音版(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和注音)

富贵不能淫原文及注释拼音版(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和注音)

初中语文 2018-11-11第21课 孟子二章一、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2.熟读课文,...

2024-04-25 16:00:25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