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康定斯基作品与青铜器
从莫斯科到穆瑙
从展览“序厅”向里走,康定斯基的艺术历程缓缓展开。
康定斯基于1866年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富裕家庭。家乡的风景印在他的脑海中,成为他日后反复描绘的梦境,他曾在自传中描述最初的色彩记忆是“葱郁明亮的绿色、白色、洋红色、黑色以及赭石色”。1889年,康定斯基曾前往莫斯科以北的沃洛格达地区考察旅行,在那里,“房屋和教堂的装饰闪闪发光,一走进去,就像进入了一幅画作。”这一经历也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即让人“走入画中”,完成一场精神体验。
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30岁时,法律专业出身的康定斯基获得教授席位,但最终放弃安稳的职位,转而前往慕尼黑学习绘画。据说,离开莫斯科前,他正好看到了一组莫奈的绘画,被其中的《干草堆》所展现出的印象派风格所打动,在他看来,画中的色彩拥有一种几乎独立于物体的力量。日后,这种“力量”在他自己的创作中变得越发强大,物象逐渐被色彩与形式所替代。
在慕尼黑学画两年后,康定斯基拜当时德国优秀的美术家弗朗茨·冯·斯托克(Franz von Stuck)为师,由于不满学院论调,很快又自立门户,创立了艺术社团“方阵”。在那里,他遇到了日后的德国表现主义布里埃莱·蒙特(Gabriele Munter),社团并未维持多久,而他与穆特的关系却很快发展为恋人,并持续了15年。1903年至1909年,两人共同前往欧洲与北非多地旅行。正是在旅途中,康定斯基对于兴起的印象派运动越发了解,并基于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形式而发展出自己的风格:木刻为他提供了构图与象征手法的灵感,野兽派启发他用浓烈的色彩将情感倾巢而出;1909年,康定斯基与蒙特回到了慕尼黑,之后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穆瑙定居下来,这座小城的风景又为他带来了新的养料。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的第一部分展现了旅途对康定斯基留下的印象,以及不同的艺术尝试。例如在《突尼斯,海岸写生》系列中,康定斯基用交叠的色块将人们拉向远方的海岸线,而在1906年的《歌》中,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俄罗斯,用蛋彩画的手法描绘那里的节日和风景。
瓦西里·康定斯基,《歌》,1906年,光面纸板蛋彩,49 x 66厘米,1981年由妮娜·康定斯基女士遗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20世纪初,康定斯基的作品大多以风景和小镇为主,鲜少涉及人物。例如在《老城2》(1902)中,他用色彩表现了一个高度风格化的城镇,表达了他初到慕尼黑时的美好状态在这一时期的绘画中,不同色彩的点与线逐渐取代了真实的图像;与此同时,他从俄国的古老史诗中寻求母题,创作了诸如《俄罗斯骑士》等作品,并且让围绕斯拉夫小城的神话跃然于画布上。这一时期,康定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蓝骑士》,画中,一个身穿斗篷的人骑在飞奔的马上急速穿过草地。相较于细节,骑士被描绘成一系列色彩:他的衣服是蓝色的,而投射在地面上的影子也是形状不明的蓝色。色彩被用来描绘主观感受,而非客观特征。
“印象”到“抽象”
对于康定斯基而言,作品《蓝骑士》的意义并不止于绘画本身,骑在马上的骑士形象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逐渐发展成一个斗争和先进的象征。在《抒情》(1911)中,那个急速奔驰于草地的骑士已经驶入了抽象的世界;而在《白色边缘的绘画》(1913)中,围绕骑士的原始主题变得越发抽象。在展览中,一幅作于1913年的《无题》在很长的时间中被认为是绘画史上的第一幅抽象作品。羽毛笔勾画的黑线叠加在色彩之上,驶向距离现实越来越远的宇宙。
《无题》(1913)
1911年,以《蓝骑士》为名,康定斯基与画家弗兰兹·马克(Franz Marc)在慕尼黑合编了一卷美学论文集,之后发展成为新的艺术家团体“蓝骑士社”,这个松散的组织举行了一系列展览,相较于当时德国以表现主义为主的另一个团体“桥社”,更多地表现出对于抽象的关注。
在“蓝骑士”的名称中,康定斯基的先锋精神与他对抽象的追求达成一致。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一系列的科技与社会变革促使艺术家们去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与实验。而在康定斯基看来,从印象主义、野兽派到立体主义,艺术始终没有跳脱传统与物象的束缚。当物理科学的进步已经开始质疑可触摸的物体世界的“真实性”,康定斯基意识到,艺术必须关注对精神性而非物质性的表达,必须有一种力量能够同这诸多的不确定性相抗衡。精神世界因此正面临巨大危机,俄罗斯教堂里的彩画已经很难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这种危机反映在艺术创作中,最迫切的问题便是“艺术的创造力,是否能与科技的创造力抗衡?”而康定斯基认为,“在一个弃绝精神追求的物质世界,艺术仍应是精神的收容所和避难所。”
1911年,康定斯基在慕尼黑出版了《艺术中的精神》一书,在书中,他已经与曾经影响过他的印象派分别,他称印象派“只是即兴发挥的自然直觉”,而“艺术本身的巨大潜力尚未完全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