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唐诗,在景物的描写上,不仅用字精妙,而且前后句的画面感很强。就好像顶尖的电影导演,不仅在颜色的运用上能得心应手地营造氛围,更能够把镜头的切换和推拉玩得出神入化。今天我们重点就来欣赏一下唐诗中的远近之美。
先看第一首,相信大家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是这样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一句中,“香炉”指的是庐山的香炉峰,是一座山峰。太阳照在这座山峰上,山上的水汽蒸腾,在阳光的照射下,看上去就好像紫色的烟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这时候站在哪里?是不是很远的地方?因为他能看到整座山峰,还能看到山顶散发的紫烟。所以写这一句的时候,诗人一定还离得很远。“
紫烟”这两个字有讲究,为啥不说“紫气”或者“紫雾”?一方面是为了押韵,另一方面就是意境了。我们讲过李白的诗自带仙气,香炉散发着紫烟,这个景象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大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烧香呢?拜的又是什么人呢?所以这里用了“紫烟”两个字,搭配上前面的“香炉”,一下就有了仙气。
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第一句只能看到山峰,第二句可以看到瀑布了,是不是距离近了很多?但是诗人是“遥看”,证明他才刚刚进山,刚刚看到瀑布。接下来的这个“挂”字不一般,大家想一想,什么人能把一条瀑布挂到悬崖上去?
还有这个“川”字,我一开始总以为这个字弄错了,应该是“挂前山”才对。瀑布挂在山上嘛,是不是?为什么是“前川”?“川”是指什么?“川”的本意是河流,两边是岸,中间是流动的河水。瀑布像一条河一样,大家看这个水势大不大?正因为这么大的水势,所以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瀑布了,所以这个“川”字和前面的“遥望”两个字相呼应。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大家觉得写这句诗的时候,诗人站在哪里?是不是已经到了瀑布脚下了?“飞”和“下”这两个字给人巨大的冲击力,有了这两个字,大家认为这条瀑布是不是水量很大、流速很急的?一方面应和前面的“川”字,同时也很传神地描绘了瀑布的姿态。瀑布是飞起来的,然后砸下来,不仅有了画面,连哗哗的声音都出来了。
“三千尺”更是夸张,古代三尺等于现在一米,三千尺相当于1000米,300多层楼高,瀑布是从这么高的地方落下来的,砸在下面的水潭里,水汽蒸腾,气势壮观。
这里也呼应了第一句中的“紫烟”两个字。经常爬山的朋友应该知道,下雨之后,太阳出来了,山林之间就会有水汽升起,再加上瀑布溅起的水雾,就像是烟雾一样向上升起。
为什么是紫色的?因为太阳光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紫色光的波长最短,最容易被散射,所以看到的水汽就是紫色的。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照相机的镜头,你会发现镜头的颜色也是紫色的。所以“紫烟”一方面说明刚刚才下过大雨,二来也说明现在雨已经停了,出大太阳了。正因为前面下了大雨,所以瀑布的水量很大,才有这样的气势。现在雨停了,才能把瀑布看得很清楚。
作者从第一句的“紫烟”到第二句的“川”再到第三句的“飞流直下”,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极力而又不着痕迹地渲染瀑布的气势。
前三句诗,诗人从远处看山,进山遥看瀑布,再走到瀑布脚下仰头看。这是一篇游记,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依次写来,一步一景,又叫移步换景,而且自带仙气,更是前后呼应,再加上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的壮观。大家写作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好了。但是这首诗如果就这样结束了,那距离千古名篇还差得远。
差的有多远呢?差了七个字:“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面的“三千尺”是夸张,而“疑是银河落九天”已经不能说是夸张了,而是想象力的极致。九天之上有什么人?仙人啊。这条瀑布不是来自于人间的,而是来自于九天之上的仙人手笔,这样的瀑布哪里是凡人配看见的?这里又和前面的“香炉”、“紫烟”、“挂”相互呼应。全诗布局巧妙,环环相扣,但是又不显得刻意。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也只有李白了。
这首诗前面三句写实景,最后一句写虚景。前面三句写逐步进山、接近瀑布的过程,最后一句直接飞出银河系了。最后这七个字不仅仅把对景物的描写扩大到了宇宙尺度,而且把前面积累的仙气都释放出来了,真的是“下笔如有神”。后人把李白称为“诗仙”,这个外号确实是实至名归。
全诗四句,对景物的描写是远-近-近-远。拍电影的话,先是大广角的远景,然后是不断的推进,直到仰角拍摄,最后是特效镜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黑衣人》(MIB),这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就是从威尔·斯密斯和汤米·李·琼斯站着的地方不断向上拉升,直到进入太空。我当时看的时候就想,导演是不是读过李白的这首诗,才有这样的奇思妙想。
像这样“远-近-近-远”的描写顺序,其实在唐诗里多次出现。我们再看第二首,相信大家也都背过这首诗,就是柳宗元的《江雪》。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看上去只有四句,但是写的可不止四个场景。第一句是大广角,李白写“日照香炉生紫烟”,镜头里面是一整座山峰,已经觉得很厉害了,但是柳宗元这一笔写了一千座山峰,而且这一千座山峰,无人机航拍的镜头一路拍过去,一只鸟也没有,在寂静和沉默中透出大自然的威严。
第二句推近了镜头,到了山里面。李白是“遥看瀑布挂前川”,看到了一条瀑布。柳宗元看到的可是“万径”,就是一万条山里的小路。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小路各有不同,有的是平整的,有的是崎岖的,有的小路旁边是树,有的小路旁边是悬崖峭壁。但是这些细节柳宗元全部不写,他一笔就抓住了写作重点,也是这些小路的共同点,就是没有人,路上一个人也没有。
大家重点看一下这个“灭”字,用这个字组词,大家能想到什么?消灭?磨灭?灭绝?不仅一个人都没有,连人类存在过的痕迹都没有了,这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是不是特别压抑,甚至还带着一点世界末日的恐怖感?
第一句写天上没有鸟,第二句写山里没有人。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题目是啥?江雪。一共四句,前两句既没有提到江,也没有提到雪。是不是作者写跑题了呢?当然不是。我们看第三句:“孤舟蓑笠翁”。
我们跟着前面的无人机继续飞,飞出了大山,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条大江。为什么一定是大江?诗里面并没有写这条江是大是小,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一定是大江,因为前面有“千山”,只有一条大江才能和千山相呼应,如果写的是一条小溪、一个小池塘,气势上就完全不匹配了。这是暗示,通过对比来完成对景物的描述,好比专业的摄影大师在构图的时候,一定会不自觉地追求画面的平衡感,所以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大家也不会有误解。
柳宗元高明的地方就是在于他没有写江,但是他写了小舟,还写了小舟上的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前两句寂静无声,完全没有生命活动的迹象,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到了这一句,有江、有船、有人,画面一下就变得生动了。
山里的无人小径是暗的,钻出来之后猛然看见一条大江,眼睛都亮起来了。如果是画画,就好比前两句是黑白色调,到了这一句变成了彩色,而且是很明亮的彩色。大雪是白色的,江水是绿色的,小船是褐色的,蓑衣是棕黄色的,大家想象一下这幅画面,是不是和前面的截然不同?
柳宗元在这里没有做任何铺垫,什么渐闻水声潺潺、听到江水拍打江岸、感觉到湿气加重等等,什么铺垫都没有,突然就看到大江了,这就是强烈对比形成的反差。而且还不只是看到江水,江上还有船,船上还有人,和前面的“鸟飞绝”与“人踪灭”又形成了反差。
从无江到有江,从无人到有人,这五个字有两层反差。在镜头的运用上,从“千山”到“万径”到“孤舟”到“蓑笠翁”,三句话四个景,画面越推越近。
这还不算完,这个老翁在干什么呢?第四句开头两个字继续推近,“独”是一个中景,一个老翁独自坐在船头。“钓”是一个特写,镜头继续推进,从老翁一直给到钓钩的特写。还剩下三个字怎么写?
一般人写到这里,下面多半是这个老翁钓到了一条大鱼之类的,这就俗了。柳宗元怎么写的?最后三个字,寒、江、雪,一下把镜头拉开,好比无人机直线拉升,笔直向上飞,看到了整条大江,看到了江边连绵的群山,看到了天地之间的白雪茫茫,看到了整个大自然。
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的画面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老人钓到鱼了没有?柳宗元没说。为什么没说?因为不重要。天地之间,碧绿的大江之上,一船、一翁、一钓钩,在绵绵群山之侧,皑皑白雪之中,享受大自然的静谧,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钓到鱼或者钓不到鱼,心情都是一样的平和。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很佛系的状态,一切随缘。不是说钓不到鱼就很着急上火,钓到鱼了就欣喜若狂,这样的心态就不宁静了,人和自然就是对立而非融合的关系了。
起笔写大自然的威严,到了结尾的时候,这份威严转化为了静谧。为什么?因为有了人,有了人和大自然的融合。如果要以自然为敌人,那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但是如果以平常心来融入大自然,能感受到的就是大自然的静谧。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20个字,但是却描写了七个场景,山、径、舟、翁、钓、江、雪,在“远-近-近-远”层层推进的同时,还有强烈的反差和对比,最后从特写镜头转为俯瞰视角的大远景,以人为中心,用“寒江雪”三个字包容天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刚刚讲的两首诗,都把远近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得明明白白,先怎么样再怎么样,按照顺序一个一个来。那么远近之间,有没有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呢?就是在写近的时候同时也写了远,把两边的景物一笔都给写掉了。答案是:有。
我们来看杜甫先生的这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先生有好几首绝句,这可能是他最有名的一首了。这首诗每一句都写得好,首先看前两句的颜色就不得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四个名词罗列起来就已经是一幅世界名画了,想一想就让人觉得心明眼亮、悠闲自在。
句子里的数量词也用得非常精确,“两个黄鹂”看上去平平无奇,但是你会觉得这个数量没法改。一个黄鹂?好像太孤单了。三个黄鹂?好像太杂乱了。只有两个黄鹂才是刚刚好,一个都不能多,一个都不能少。第二句的“一行白鹭”也是这样。一个白鹭,和青天相比过于单调。一堆白鹭,乱哄哄地飞来飞去,也不像个样子。只有“一行白鹭”才是最有艺术美感的,你甚至都能想象得出,这行白鹭是排成队,飞得慢悠悠的,既没有饿着肚子要忙着找东西吃,也没有遇到了天敌要赶紧去逃命,就是这样自由自在地在青天之下慢慢地飞着。
第三和第四句就是我们所说的写近及远。“窗”当然是很近的,“西岭”却是很远的。“门”当然是很近的,“东吴”却是很远的。这种写作手法叫“借景”。
去过苏州的拙政园的同学可能知道,你能透过园林里的一扇窗,看到远处的一座塔,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但是杜甫先生的借景可没那么简单。拙政园做到的不过就是“窗含西岭”,杜甫先生还能加上“千秋雪”三个字。
什么叫“千秋雪”?就是亘古不化的雪。山上的积雪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年,可能是从有了山的那一年就开始积雪,然后再也没有化掉,一直到了今天,被诗人从这个窗户望出去看到,甚至被我们从这句诗里读到。今天我们读到的这个雪,不是唐朝时候的雪,这个雪存在的时间甚至比人类存在的时间更长、更久远。这就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借景,更有时间上的借景了。
第四句也是一样。“东吴”远不远?当然很远。有多远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万里”。但如果只是说距离遥远,杜甫先生可以说“江东”,为什么一定要说“东吴”呢?
孙权建立东吴是公元222年,割据江东的时间更早,至少可以从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算起。杜甫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公元764年,相差了500多年。门口停泊的船只不仅仅是来自万里之遥的远方,更是穿越几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所以这里不只是空间上的写近及远,更是通过“千秋”和“东吴”这样的文字增加了时间维度的厚重,使得这短短一首诗成为千古名篇。
远近关系的使用不仅仅是单纯的景物描写。杜甫先生写过另外一首五言绝句,题目也叫《绝句》,写的是“江碧鸟欲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的第一句用的颜色和我们刚刚讲的这句诗很像,但是这里的鸟和那一行白鹭,你们觉得哪一个的速度快?
当然是这里的鸟。
为什么?因为参照物的远近关系不同。
一行白鹭上青天,天既高又远,所以白鹭给人的感觉是飞得慢悠悠地。而江水离人很近,鸟贴着江面飞行,感觉上速度一定是很快的。
为什么同样是杜甫先生的作品,同样写的是鸟的飞行,一个快一个慢呢?因为杜甫先生写这两首诗的时候心境完全不同。
写七言绝句的时候,安史之乱结束了,他定居在成都,托朋友关系,搞了个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其实也不是什么正式编制,员外郎就是编制外的临时工,但是有工资拿,总算解决了吃饭问题。杜甫先生的物质*是很低的,只要不饿肚子就很开心了,所以他这时候写的白鹭都是慢慢地在飞。
而写五言绝句的时候,他那个朋友已经去世了,他也失业了,离开了成都,想回老家洛阳。但是他没有钱,身体又很不好,想回家却一直回不去,心情很急迫,所以他此时写的鸟飞得也就快了许多。
杜甫先生不用刻意地说因为我着急了所以鸟好像也飞得很快了,只要把参照物换一下,远近关系一变,诗句的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之前讲了唐诗以情入景、情景交融;这次又讲了远近切换、移步换景,还讲了时空交汇、运动参照。但是一首好诗里面不仅仅只有高明的写作手法,背后所蕴含着的真情实感和意境哲理,才真正值得千百年后的我们细细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