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这句诗,诗句的明快和欢欣洋溢在字里行间,我从来都觉得如此。
最近闲来无事,坐在椅子上发呆,无意间想到了杜甫的这首诗。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反复吟咏,读着读着感觉到了丝丝悲凉,这让我非常吃惊。
这么阳光明快的句子,从来如此,怎么就读出了悲凉呢?
这让我有了一个感悟:诗词艺术的欣赏,有时完全在于读者。
诗词是作者画的半幅画,诗词欣赏是读者在另外的半幅空白处画的画,可以才华横溢,也可以随意涂抹,只要能逻辑自洽,自圆其说,并寻出一种趣味来,便是完成了艺术欣赏。
我将这首诗的的领悟分享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在无垠的天空翱翔。
黄鹂最大的天赋是嗓音,在十分宜人的柳树间,发挥自己的天赋,而且是两个黄鹂,不是一个,有同伴,不孤独。

白鹭最大的天赋是飞翔,有无垠的空间可以施展才华,“天高任鸟飞”,不是困在笼子中,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伴,也不是孤身一人。
总的来看,黄鹂和白鹭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同伴。
诗人杜甫也是才华横溢,有着远大的抱负,可是却不能发挥自己的天赋,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更没有理解他的同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空有一身才华,却蹉跎于荒山僻野,千里马没有草原可以纵横驰骋,郁郁不得志。
想到这里,那黄鹂美丽的歌声和白鹭矫健的身影,对作者来说,就更感到自己的困境难捱。
这个时候,作者体会到了自己的无奈,时光如流水,年华不待人,人生如白驹过隙,在千秋时空里,那白雪都可以在西岭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可作者却将碌碌无为。
在千秋的漫长时间里,作者的生命时光更显得短促,于是作者更加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无奈,还有光阴的紧迫。
奈何门前的小船是通往万里之外的东吴,不是通往充满机遇的长安。

自古功名长安道。要想施展抱负,必须是长安。这在古代是共识。可是去往长安的道路不通。
东吴是蛮荒地,在楚国更东南。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时候,都觉得到了瘴疠蛮荒地,更别说东吴了。
可是对杜甫来说,去往东吴的船就停在门前,水路也是十分畅通。
去往长安的马车却没有。
这就是诗人的困顿,再看看那柳树间欢鸣的黄鹂,看看那翱翔的白鹭,诗人的心里自然“意难平”。
黄鹂和白鹭的处境恰恰是诗人渴望的,可是快乐是黄鹂和白鹭的,诗人什么都没有。
诗人有的是在千秋的时间和万里的空间里,感觉到的渺小无奈和悲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更加衬托出诗人的困顿和痛苦,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施展的空间,那西岭雪的寒凉又怎么不是作者内心的温度呢?那东吴的蛮荒又何尝不是作者人生的荒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