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修身正己明德至善的意思(修身正德是什么意思)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5-03-23 13:58:43作者:YD166手机阅读>>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镇院之宝”何尊上的铭文,除了著名的“宅兹中国”以外,还有个引人注目的“隹王恭德”。与甲骨文中的“德”相比,这个“德”字右下角多了一个“心”,这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带“心”的“德”字。

殷墟出土甲骨文中的“德”字,有几种字形,但都没带“心”旁。值得注意的是,周初的德方鼎、德鼎、德簋、弔德簋等“四德器”,其铭文中的“德”字也没有“心”旁,说明铭文“德”与甲骨文“德”一脉相承。加了“心”的铭文“德”,是因为随着时代发展,德的内涵有了新的延展。

历来专家对甲骨文中的“德”字解释不一,除了将其认定为“德”字,主要还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是“直”,引申出“值”“徝”等,“直”的大意是正,行而正之,征伐之正;一派认为是“省”,引申出“循”等,大意是巡视、巡守、巡狩。其实,无论哪种解释,都不能否认其为“德”字的前身。

首先,“直”下加“心”,就是后世的“惪”,同“德”,是德的异体字。而且《尚书·洪范》里讲到的“三德”之一,就包括“正直”。其次,将“德”解释为“省”“循”,与商代的商王巡守的军事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这要把甲骨卜辞中的“德方”合起来讲,德方就是直方,商王到方国巡视,要带着一定的军队用来炫耀武力、保护自身安全。这种方式不同于军事征服的血腥*戮,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具有怀柔远人、顺天应命的意思。

何尊铭文“隹王恭德”中的德多了一个“心”字,这既体现了商周文字的演变,也代表了西周统治者民本意识的觉醒。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德”字尚未演化出后世“道德”的含义。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发现,这里的“德”与“典”字同义,指的是祖先之法。对于商人而言,指商代建国之初政治清明、行王道时期的成汤之典;对于周人来说,就是文王之典。“德”字出现在很多西周铭文中,比如,大盂鼎铭文中的“今我唯即型禀于玟王正(政)德”,豳公盨的铭文中出现6次“德”,还有毛公鼎、史墙盘等青铜重器,也都提到“德”。

周人眼中的德,有了新的升华,认作“天命”“大命”。在周人的逻辑里,周本来是小的方国,却取而代商,统治天下,上天为什么将大任交给周人?因为遵循了天命。周公在《康诰》中对此作了详细说明:“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他把“明德慎罚”视为文王受天命的最根本原因。而天命在哪?周人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天命在民,衡量“德”的标准就是看有无百姓支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种新的天命观,已迥异于商代。商人崇拜自然、敬事神灵,发展出一套具有浓厚宗教神秘色彩的思想。不只是青铜文化,包括商代的甲骨文、礼制、天文、历法、音乐等文化成就,都源于“尚鬼神”。周人吸取了商代亡国的教训,摒弃了商人观念中重鬼神的思想,轻神重民的理性色彩日益凸显,并由此发展出一套思想和实践体系,其基础就是德,其表现就是礼。

“德”字的重民理念在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中得到了印证,其中有《厚父》一篇,以夏遗民厚父向周王陈述夏亡之鉴和治国之道为主要内容。厚父谈到“民心惟本,厥作惟叶”,有学者指出,与传统“民本”思想论述角度不同,这是从哲学层面而论,意思是民众的心为根本,民众的所作所为是枝叶,即民之心会影响到民之为,如何赢得民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厚父以此来讲治国之道,突出民心的重要意义,提出应“保教明德,慎肆祀”“毋湛于酒”,这就与《尚书》中周公所不断强调的“敬德保民”和传世古文《尚书·蔡仲之命》中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有了理论上的一致性。

周天子作为执行天命的人自然具备了“德”之元素,这正是将天的意志降临到人的身上、将外在的行为内化为自身素养的契机。“德”从外在神化逐渐赋予了内在人性,内涵和外延逐步扩大,发展成以民为本的德政思想。

随着幽王崩亡、平王东迁,诸侯争霸、四海鼎沸,周代历史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崇德安民成为诸子百家重点发展的思想,也被诸侯国作为争夺天下的手段。关于以民为本的德政思想,孔子作了个比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有爱民之德,方为民所爱,这是永恒的定律。从周代开始,以德治国就是重要的政治理念,以德政为基础倡导廉政,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理想。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鲁桓公收受宋国贿赂他的“郜之大鼎”,并将其“纳之大庙”。对于这种非礼失德的行为,鲁国大夫臧哀伯批评说:“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意思是说,国君毁灭德行,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怎能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昭示百官呢?如果百官都来效法,国君又有什么办法、有何颜面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德行,则是国君的放纵和贿赂风行的缘故。把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受贿吗?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臧哀伯对官德、政德的认识是深刻的。官德是一种与权力相连的特殊职业道德,普通人无德,祸害的是自己和身边人,官员无德,伤害的是一方百姓。政德是关乎政权存亡、国家兴衰的根本问题。

《周书·毕命》中说,“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讲的就是地位越高、责任越重,越要时刻修身正己、身先士卒才能带好下属。

,

栏目热文

明德厚学行稳致远的意思(明德厚学笃志尚行解释)

明德厚学行稳致远的意思(明德厚学笃志尚行解释)

又到了一年的毕业季,毕业典礼无疑是大学生的“最后一课”。“母校对不起你们,欠你们一个男朋友。”成都师范学院刘洪仁教授的毕...

2025-03-23 13:37:44查看全文 >>

行于千里止于至善的意思(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行于千里止于至善的意思(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题:擘画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新华社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

2025-03-23 13:48:46查看全文 >>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意思(求真尚美明德至善的含义)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意思(求真尚美明德至善的含义)

《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大学章句》中,朱熹诠释“止于至善”:“止者,必至于...

2025-03-23 13:39:47查看全文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于的意思(明德致和什么意思)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于的意思(明德致和什么意思)

有学生问,这句话的句式。一般的资料上给的都是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如此解释:“明明德于天下”,“于天下”这个介词结构做状语,...

2025-03-23 13:47:23查看全文 >>

明明德于天下的意思是什么(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的意思)

明明德于天下的意思是什么(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的意思)

我们常说“四书五经”,《大学》就是“四书”中的一书,是儒家入门做学问的概论和纲领,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历史上对《大学》...

2025-03-23 13:59:41查看全文 >>

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的意思(向善而行止于至善的意思)

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的意思(向善而行止于至善的意思)

一、原文《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2025-03-23 13:48:39查看全文 >>

行健不息止于至善的意思(行健不息须自强的意思)

行健不息止于至善的意思(行健不息须自强的意思)

我在去年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要认识...

2025-03-23 13:54:02查看全文 >>

家里不用的旧镜子怎么处理(家里不用的镜子可以随便扔吗)

家里不用的旧镜子怎么处理(家里不用的镜子可以随便扔吗)

家里用旧的碗碟,哪怕坏了也不要随意丢掉,按传统应该如何处理呢家里用久的碗碟,就像陪伴我们多年的老朋友,承载了无数个温馨的...

2025-03-23 13:38:10查看全文 >>

怎么处理家中没用的镜子(家里的大镜子不想要了怎么处理)

怎么处理家中没用的镜子(家里的大镜子不想要了怎么处理)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往往觉得东西过期了,就该直接扔掉,觉得留着也没用。但老一辈人不一样,他们更懂得节约,即便是已经过...

2025-03-23 13:32:51查看全文 >>

大镜子不用了怎么处理(不用的镜子怎么处理有什么讲究吗)

大镜子不用了怎么处理(不用的镜子怎么处理有什么讲究吗)

夫妻双双遇到事情之后,好像都成长了。楠楠从任性耍脾气的小女孩逐渐向为人妻为人母的妇人转变,小全也从犟驴慢慢地向人夫人父转...

2025-03-23 13:21:40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