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文豪苏轼曾在陕西凤翔任职三年,期间写下了大量诗文佳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三记一论”——《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和《思治论》。
这几篇文章思想深邃,特别是《凤鸣驿记》中关于“不屑之心”的论述,颇值得研究。
1056年,苏轼赴京应试,经过凤翔时住在官舍凤鸣驿。当时官舍破败,以致他在《凤鸣驿记》中写道“不可居”。但时隔多年,当苏轼任职凤翔府时,发现凤鸣驿已被时任太守宋选修葺一新。
这虽是一件小事,对苏轼的震动却很大。他说:“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出于此。”苏轼认为这件事“有足书者”,因此写下了《凤鸣驿记》。
在文中,苏轼由小及大,认为天下之所以不能实现大治,是因为“后之君子,常有所不屑”。因为不屑于做具体事,导致做事懒惰、急躁、自大,很多事都做不成。
他认为,宋选作为一地主官,之所以愿意做修缮驿馆这样的小事,正是因为他“未尝有不屑之心”,甚至是比修馆驿更小的事,他都尽心尽力去办成。
苏轼由此发出感慨,习惯了锦衣玉食就难以再食菜衣布,习惯了做大事就不屑于干具体的小事,这恐怕是天下的通病。

苏轼关于“不屑之心”的观点,警示后人莫以事小而不为,立大志更要干小事。
这不由让人想起东汉陈蕃的故事。《后汉书·陈蕃传》记载,陈蕃少有大志,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把庭院收拾干净,好款待宾客。
他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成语“扫除天下”便出自此处,著名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扫天下”是立大志,“扫一屋”是干实事。古往今来,立志“扫天下”者多,如愿者少。
究其原因,大多是起了“不屑之心”,看不上“扫一屋”这样的小事,导致宏大的愿景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如何去除“不屑之心”呢?
一是求实。事业不分大小、工作没有贵贱,做好本职既在当下,也在脚下,不能只是做样子、混日子。只有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从具体的事情做起,说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才能实实在在地把工作向前推进。
二是求优。做好小事也能有大收获。要珍惜每一次做小事的机会,多些“退思补过”的功夫,通过复盘经常“回头看”,从一件件小事中砥砺品格、锤炼作风、增长才干,以实现“打一仗进一步”的效果。
三是求恒。王阳明讲:“持志如心痛。”自古立志容易持志难,成志更难。用功不求过猛,但求有恒,拿出“日拱一卒”的功夫,踩实每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步“台阶”,才能积小胜为大胜,图近功至恒远。
作者:曲长亮,房山区委组织部干部
文章来源:前线客户端
责任编辑:陈思
网络编辑:刘卫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