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叶海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在气吞山河的红军万里长征中,强渡大渡河战斗的胜利,突破了被国民党军认为插翅难飞的大渡河天险,为中央红军北上打开通道,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是四川石棉安顺场的一位“船老大”撑起了“第一杆”,助红一团成功强渡大渡河,有力地配合了左翼兵团抢占泸定桥。很快,泸定桥被红四团胜利夺取,红军的千军万马在这里渡过了天险大渡河。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变为“石达开第二”的妄想在这里彻底破灭。
这位船老大究竟是谁?红军强渡大渡河过程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封面新闻记者进行了探访。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
若不能迅速渡过大渡河
形势将对红军十分不利
★
12月5日,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湍急的大渡河水奔腾不息,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在广场上巍然矗立,馆内一张张照片、资料,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广场旁,当地老百姓经营着各具特色的饭店、民宿,因为红色旅游的兴起、发展,生意愈发红火。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里,记者看到了1935年红军强渡大渡河渡船的模型。安顺场的木船长10.5米,宽2.3米,高2.2米,船首高高翘起,渡河须配备多名船工,一次只能载十几人。
帅飞,安顺场镇安顺村四组组长。谈及那段峥嵘岁月,他打开了话匣子:“1935年5月,我的爷爷帅仕高和其他7名船工一起,撑着翘首木船,在枪林弹雨中载着18位红军勇士渡到对岸,完成了强渡大渡河的壮举。”
帅仕高
故事,要从1935年5月24日晚一阵敲门声说起。“那一年我爷爷24岁,性格沉稳、身体强健,自小就在大渡河的激流险滩中搏击,练就了一身绝技,是渡口沿岸闻名的‘船老大’。当晚一阵敲门声响起,爷爷透过门缝,看到了衣衫破烂、穿着草鞋的红军战士。一些年纪较小的士兵,甚至没有枪杆子高。迟疑中,敲门的红军战士表明身份,‘不要怕,我们是红军,专为穷人打天下的’,爷爷这才放心打开了门。”帅飞告诉记者,据他爷爷后来回忆,红军战士当时向帅仕高表明来意——来这儿就是为了渡过大渡河,打倒蒋介石。
“安顺场自古便是大渡河畔的一个重镇,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由滇入川抵达紫打地(今安顺场)时,面对湍急的河水一筹莫展,4万多人马被困于河边进退维谷长达一个多月,最终全军覆没。
时隔72年之后,红一方面军进抵西昌后,尾追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已到金沙江一线。而堵截红军的川军也正在大渡河沿岸集中。如果红军当时不能迅速渡过大渡河,形势将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