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透过窗帘洒进屋子,老刘坐在沙发上,一边剥橘子一边找手机,嘴里还念叨着“这年纪一大,脑子也跟不上了”。
他今年62岁,退休两年,原本打算多看看书、多锻炼,可最近老觉得自己记性差了。
刚进厨房就忘了干嘛,电视节目看到一半,演员名字在嘴边就是想不起来,连老伴的生日也差点忘了。
“你是不是最近又没好好睡觉?”老伴边织毛衣边问。
“睡觉也挺正常的,就是脑袋老不转弯。”老刘有点郁闷,“你说我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啊?”
“别自己吓自己啦,记性差不代表痴呆。”

后来在小区门口,他碰到退休的老张头。老张头可不一样,记忆力可好了,麻将谁欠他钱都记得清清楚楚。
老刘一打听才知道,老张头每天早晚都有个“小动作”——做中医手指操,坚持了快两年了。“你也试试,不花钱,还能练脑子。”老张头边说边比划。
这小小手指操,真有这么好的效果吗?
一、人到老年,为啥会总忘事?
进入中老年之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脑子没以前灵了,刚想说啥立马就忘了,钥匙放哪想半天,甚至跟熟人打招呼时愣是想不出对方的名字。
其实,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大多数人到了这个阶段,都会遇到的“正常现象”。
从医学角度说,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的血液循环会逐渐减慢,神经元活动也没那么活跃了。

尤其是负责记忆力的海马体,会慢慢萎缩,这是自然衰老过程的一部分。
除了年龄因素,还有几个常见原因也会影响中老年人的记忆力:
•睡眠不好:晚上老醒、失眠,直接影响大脑修复功能。
•情绪压力大:退休后无聊、焦虑、孤独,也会让脑子“变钝”。
•运动少:长时间不动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脑部供血不足,记性自然差。
•饮食不均衡:缺乏B族维生素、Omega-3等营养物质,大脑“吃不饱”也干不了活。
要明白,忘事不等于病,但确实是大脑在悄悄“变老”的信号。要想延缓这个过程,光靠吃补品是不够的,日常“动起来”才是关键。
二、试试中医手指操,每天10分钟,提高记忆力
别小看你这双手,中医里一直有个说法叫“十指连心”。在神经系统中,手指的活动区域在大脑皮层中占比非常大。

手指动一动,能“牵一发动全身”,特别是对刺激大脑、改善记忆,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接下来这套“中医手指操”,简单、不费劲,每天花10分钟,在家、在公园、在车上都能练,对改善记忆、提升注意力都特别有帮助。
1.十指向外弹(活络脑神经)
动作要领:双手十指自然弯曲,像猫抓东西一样快速弹出去,再还原,重复30次。
这个动作刺激的是手指末梢的经络和神经末端,通过频繁的“弹指”动作,促进指尖血液循环,从而带动大脑活跃,这对思维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的人特别好。
2.掌跟相碰(刺激大脑皮层)
动作要领:张开双手,然后两拳的掌跟(就是靠近手腕的那块肉)用力互相敲打20次。
中医认为掌跟区域靠近心包经和心经的运行路径,敲打能激发内在能量流动,增强大脑和心脏的连通。
3.双手合并,翻转手腕(锻炼协调力和思维能力)
动作要领:双手合十,手掌贴紧,保持手掌贴合的状态下,将双手慢慢向左、向右翻转,左右各翻5次。
这套动作看着简单,其实很考验手眼协调和手部肌肉控制力,也是一种脑部训练。
每天坚持练,可以有效锻炼脑神经传导速度,让你反应更灵活,记忆力更稳定。

建议做法:
每个动作2~3分钟,整套做下来10分钟不到,不出汗,不累人,但对脑子特别有帮助,最好早晚各一遍。
三、大脑“最怕”的几件事,日常能少做就少做
除了锻炼手指,想让脑子“年轻”一点,还得注意日常生活里一些容易被忽视的“伤脑行为”。这些事说起来可能不起眼,但长期下来,大脑可受不了。
1.经常发呆刷手机
很多人退休后时间多了,手机不离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眼睛看着手机,脑子其实啥都没动,还会让大脑慢慢变得“懒散”。
特别是短视频、碎片信息,虽然刺激感强,但不会促进记忆和思考,久而久之脑子容易“短路”。
建议:看手机可以有节制,比如看一些需要动脑子的内容、学习点新知识,而不是一味沉浸在刷视频。

2.久坐不动
坐久了,血流慢了,氧气供应减少,大脑供血自然就不够。你可能没注意到,坐了一下午后脑子反而更晕,甚至比干了一天活还累。
建议:每坐1小时起来活动5分钟,哪怕站起来伸伸腿、转转手腕,也能促进脑供血。
3.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
大脑最怕“重复”,你每天吃一样的早餐、做一样的运动、见同样的人,大脑的刺激越来越少,神经连接也会越来越少。
建议:可以尝试每周换一种食材、换条散步路线、学习一个新东西,哪怕是学会一道新菜,也能刺激脑细胞。

写在最后
记性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放任不管。年纪大了不是借口,只要我们愿意动动手、动动脑,就能让大脑活跃起来。
每天10分钟的手指操,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唤醒大脑”的生活智慧。你准备好试试了吗?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来源:青岛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