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散文|明天,始于一次终将抵达的出发
——为我们每个人的2024年,不是献词的献词
作者 崔洪国
我会把那些天地微光和凡人善举,把那些仙境海岸和青绿山水分享在我的壹点号、海报号和大众号上。文字是最美的记忆,记忆是最早的出发,出发是最好的抵达。在梦想的行进和抵达中,我会用五颜六色和姹紫嫣红装点我的每一个今天和明天。
——题记
一
大众新媒体大平台上线后,我在第一时间开通了自己的大众号“风过林梢”。当时还不知道开通的端口,操作也不熟练,是我查询了百度留下的平台联系方式,又问了好友鑫鑫后,在她手把手的指教下完成了指尖上的操作,当晚就推送了散文《护城河畔,静水流深》,第一时间体验了在大众新媒体大平台上分享自己文章的那份愉悦。从此,在开通壹点号和海报号,拥有数量不少的拥趸后,我又有了自己的大众号,作为个人,也算是拥有了自己的自媒体矩阵。也算是有粉一族,在精神上感觉挺富有的。
拥有自己的自媒体号,最大的好处是对过去残梦断片的回忆和未来不确定的梦想有了确定的文字留痕和记忆。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有了自己的档案和资料平台了。不怕写的东西丢三落四找不到了。关于明天春暖花开的期待,如果有了桃源梦境,就可以记下来,推送出去,说不定到了明天,真得就梦想成真,瓜熟蒂落了。古人怅然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在自媒体时代,至少可以用寻找、记忆和分享觅得最相似风物,自然也可聊以自我安慰。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明天的话题,有几个细节对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来说,一定记忆犹深,很暖忘却。一个细节是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文有一篇文章,我记得题目好像是《奔向2000年》,内容是让我们一起努力,奔向2000年,实现农业、工业、科技和文化现代化,那是一种很朴素的表达。在农村,对2000年的理解就是当时很流行的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记着我们村里好像是到八十年代初才有的电灯,那种亮堂就是一夜不眠也愿意望着、守着,看着电灯照着。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八十年代流行的那首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人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那时的二十年,就是我们描绘的明天的蓝图,仿佛眼睛一闭一睁,二十年过去,就到了2000年了;再一闭一睁,又一个二十年过去,又到了2020年。数算着,这几年又过去,当年唱歌的青年都华发早生,有的退休,有的掐指等着退休,所谓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早就成了去年前年,昨天前天了。很多人无奈于时光匆遽的同时,还是兀自慨叹,自然的时间之外,人生的时间也是这么快呀!

明天会更好。与这个几个字同名的那首歌《明天会更好》早在1985年就收录在了罗大佑发行的单曲专辑中。2005年,该曲收录在为“印度洋海啸大灾难”募捐义演制作的专辑《真情暖人间》中。罗大佑正是凭借着该曲,在2008年的11月摘得第六届东南劲爆音乐榜华语乐坛杰出贡献奖。罗大佑一直也是我最喜爱的歌手之一,我喜欢他声音中那种接近天籁般的成熟、质感、沧桑和对时空的穿透力。“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看那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日出唤醒清晨,大地光彩重生。让和风拂出的音响,谱成生命的乐章。”
二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并且很快能够传唱的时候,是在九十年代到海滨城市烟台读大学那会了。当时还没有走过那么多的路和桥, 内心还没有太多的沧桑感。但那首歌中所谓的“明天”给我的感觉已经不是今天和明天的“明天”,而是今年明年的“未来”了。不仅仅是个体的一种体验,而是一种群体命运的共鸣了。所以,我一直把那首歌记在心里,带在身边,有时间就在空旷的天地间吟唱出来,有了那首歌,我从来没有过离群索居之感,从来没有过孤傲清高之感,而是融入在自己每天经历的滚滚红尘和遇见、共事的群体中,从今天向着终将抵达的明天奔赴着。到我今天坐在窗台前,望着窗外冬天的山景,思考着关于今天和明天哲学命题的时候,我还想着《明天会更好》,还随着旋律轻声的吟唱着,“抬头寻找天空的翅膀,候鸟出现它的影迹。”窗外的远处,夕阳衔山,正慢慢坠入无边无际的苍茫,苍茫之后是夜的黑,我想的是,今天明天哲学命题的终极答案是今天之后是明天,是时间的行进,空间的交替和永恒的递进和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