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是什么?
是老祖宗们的经验?还是被社会所抛弃的糟粕?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对俗语的印象就是后者,所谓俗语不过是一些过时了的句子,没有营养。
其实不然,这些俗语正是老祖宗们的经验之谈,经过无数人的实践,这才一直流传至今,代代相传。
在现代社会中,老祖宗总结的俗语依旧适用,哪怕时隔千年,这些俗语也经久不衰,不信你往下看:

01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古语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家中的老人虽然年龄大了,行动不便,但他们的社会阅历还在,并且要比年轻人更加透彻。
不可否认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很多老人看起来与社会脱节,但因为这样而不听他们的劝告,那就错了。
社会在变化,但社会的本质未曾改变,在人情世故上,老人胜过年轻人太多。
所以,不要认为老人的思想跟不上时代,多听“老人言”,少走弯路,受益一生。

02
人无利不起早
《史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还说,人追逐利益,就好像水向低处流淌一样,是不能阻止的。
人有求利致富的本能,既然是本能,就不能根除,而只能疏导,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追求利益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同时利益是推动人们活动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是充满利益的,如果处处选择放手,那么到头来损失的只会是自己。

03
一日三笑,不用吃药
好命不如好心态。
豁达的人心胸开阔,性格开朗,能容人容事。
豁达是一种大度和宽容,豁达是一种品格和美德,豁达是一种乐观的豪爽,豁达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洒脱的态度。
豁达,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之一。
从欧阳修的“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之地也”,到王维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不显示出一种超然的豁达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