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第一个设问是反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小诗的后两句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不用陈述句而用反问句,发牢*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10-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欣赏:
《过零丁洋》不仅仅是文天祥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是对当时政局动荡、国家民族存亡的真实记录。这首诗反映了南宋政权的软弱与颓废,表达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忧虑,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文天祥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南宋灭亡的黑暗岁月中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当蒙古军队入侵南宋,国破家亡之际,文天祥毅然担任抗元名将,率领抗金义军奋勇抵抗,以身殉国,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

爱国经典诗词句:
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示儿》
陆游在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他叮嘱儿子在王师收复中原之日,一定要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过零丁洋》
文天祥在被俘后,以诗明志,表达了视死如归、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激励了无数后人。
3.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岳飞的《满江红·写怀》
岳飞以激昂的笔触,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慨和对国家的忠诚,渴望为国家*敌立功。
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的《出塞》
诗人以边防将士的口吻,表达了守卫边防、保卫国家的壮志豪情。
5.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戚继光《韬钤深处》
戚继光以诗言志,表达了自己不求封侯拜相,只愿国家海疆安宁的崇高情怀。
6.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们愿意付出一切。即使面临生死考验,也绝不退缩!
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中。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8.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曹植《白马篇》
为国捐躯,是我们最崇高的荣誉;视死如归,是我们最坚定的信念!
9.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屈原《离*》
看到人民的苦难,我们怎能不心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10.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国家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这些诗句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让我们铭记这些诗句,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