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时光流转,清华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春风化雨,从这里走出的人才灿若星河。
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她诞生于何时?熔铸了怎样的价值底色?本期《*讲述的故事》带您走近百年清华,体味穿越时空的不凡气度。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之后,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赔款,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游美学务处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游美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并于当年4月29日开学。

1925年,不再满足于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开启了办独立大学之路,成立了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等学者先后来校任教。

朱自清先生五十载的短暂人生中,近一半的时光在清华度过。抗战爆发后,他随学校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在艰苦环境中悉心培育人才。朱自清积极投身爱国运动,代表清华师生赴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尽管身患重病,他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嘱咐家人拒领美援面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