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路径,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制约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而城乡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产业的协同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起着关键作用。以下将从不同维度选取典型案例,结合政策创新、产业协同、要素改革等实践路径进行深入解析。

一、要素市场化改革驱动型——四川温江区
温江区借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来促进要素流动,形成了“1234温江模式”。
金融创新:温江区累计投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达40.59亿元,抵押物涵盖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12类,使得上千个农业经营主体从中受益。
人才引育:构建“乡建合伙模式”,成功吸引数字游民、产业人才4500余人。这种模式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形成了“人才—产业—共富”的良性闭环。
科创赋能: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川农牛科创农庄”,推动174项农业成果实现转化。在此过程中,村集体资产达到516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25万元。
温江区的实践表明,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能够有效打通要素流动的堵点,利用金融工具可以激活农村资产,而人才与科技的注入则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能。
二、全产业链融合型——四川郫都区生菜产业
郫都区以生菜产业为“小切口”,实现了农业发展的“大变化”,打造出了生菜全产业链。
标准化生产:制定了5项团体标准,建设了5500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并配套节水灌溉、肥水一体化系统。这一系列举措使得亩均产值提升了30%。
品牌化运营:依托“郫都生菜”国家地理标志,开展GAP认证,举办农产品推介活动。目前,出口备案基地已达2个,产品远销东南亚地区。
三产融合:布局生菜主题露营基地、文化驿站等消费场景。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3000余农户实现就业。
郫都区生菜产业的发展启示我们,通过“标准化 品牌化 场景化”的模式可以重塑传统农业价值链,实现从单一生产向全产业链增值的转型。
三、空间集聚与产城融合型——浙江嘉善县姚庄镇
姚庄镇以农房改造为切入点,构建了“小城市”发展模式。
人口集聚:引导70%的农村人口向3个集镇集聚,同时建成国家级体育馆、五星级农贸市场等300余个公共服务设施。这使得城乡收入倍差缩小至1.55。
产业协同:培育精密机械、智能物联等主导产业,吸引了2/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造业为全镇贡献了90%的财政收入。
治理创新:建立“村邮共治”机制,设立居民医保同城办理点,实现审批服务事项100%覆盖农村。
姚庄镇的经验显示,通过空间集聚能够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以工业反哺农业可以形成“以城带乡、产城融合”的良性循环。
四、联合体共富模式——浙江吴兴区溇桥千埠片区
吴兴区以5个行政村为单元打造了共富联合体。
产业协同:发展“创客团队 企校联合 农户”模式,太湖三白、陆上三白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70万元,带动200余户实现灵活就业。
数字赋能:建设省级数字农业工厂2家,推广“产业大脑 产业地图”模式,实现了生产、销售、管理全链数字化。
利益共享:创新“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户”机制,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20%,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3。
吴兴区溇桥千埠片区的实践证明,以片区化运营整合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效率,能够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农带农机制。
五、特色产业小镇集群——重庆大足区
大足区依托自身的文化与资源优势,打造了“一镇一业”的发展格局。
文旅融合:建设“稻渔小镇”“锶盐新材料小镇”等特色产业小镇。其中,拾万镇五彩田园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
品牌农业:大足黑山羊注册地理标志,预计到2026年综合产值可达20亿元,带动川渝地区形成200万只山羊产业集群。
改革突破:实施“五合一”农村综合改革,包括全域土地整治、宅基地腾退等,有效激活了农村土地价值。
大足区的发展启示我们,挖掘乡土文化与生态价值,以特色产业为支点可以撬动区域经济,通过改革能够释放土地潜力。
六、未来趋势与政策建议
数字技术深度渗透:相关研究表明,县域电商交易规模预计在2026年将突破8万亿元。然而,当前5G基站覆盖率仅为78%,因此需要加快5G基站建设。
绿色产业崛起:生物质能源、碳汇交易等新业态正在加速布局。例如,河南兰考风电光伏项目年减排CO₂ 120万吨。
治理模式创新:推广浙江“县乡一体”改革经验,建立跨部门协同平台,可使审批时限平均压缩60%。
基于以上分析,建议重点突破要素市场化改革瓶颈,完善县域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数字赋能”为三维驱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乡关系。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推动城乡从“二元分割”向“一体共生”转型。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的适应性和优化策略,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和绿色产业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