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钧德 马思嘉 | 作者
二十多年前,在宁夏西海固同心县张家树村,五年级的马燕在豆子种植说明书背面写下题为《我想上学》的信,让弟弟念给不识字的母亲听。
母亲白菊花含泪听完了信。后来,借助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封信连同马燕的三本日记,引起媒体的关注,《马燕日记》也出版成书。
在13岁女孩简洁的笔触中,西海固山村孩子艰难的求学及生活细节一一展开,但是,“不过在(再)苦在(再)累,我也不怕,我要勇敢地去追寻我的理想”。
马燕的故事感动了世界。在大家帮助下,马燕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家中资企业在法国的员工。

2023年11月28日,马燕的母亲白菊花在家中翻看相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杨植森 摄
如今,距《马燕日记》首次出版已过去二十年。当年,同心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可能连80%都不到。后来,国家实行了全免费的普九义务教育。如今,这里不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还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马燕命运的改变,源自一次偶遇;千千万万“马燕”命运的改变,则离不开国家政策。
寒风中,我们重新踏上马燕曾生活、学习过的这片土地,探寻如今的“马燕”们是什么模样。
母亲希望女儿“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那一场雪非常大,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一场大雪。雪停了,风也停了,我们姐弟三个和我七十岁的老奶奶就去背雪,把一个井都背满了。这一冬,我们没有缺水喝。
——《马燕日记》
(2001年12月4日 星期二 小雪)
马燕出生的张家树村,属于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预旺镇。在《西行漫记》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把相当篇幅献给了这片土地,而作品封面那个英姿勃发的红军小号手,也是斯诺在预旺堡古城墙用相机定格下的。

华夏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的《马燕日记》。

马燕在法国与朋友庆生(翻拍)。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杨植森 摄
这片土地,也是曾有“中国贫困之冠”之称的西海固地区的一部分。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专家到西海固考察后,将这里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资料显示,位于西海固核心区和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同心县,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近九倍。
寒冬时节,记者驱车驶入乡村,触目皆是“火星地貌”般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在黄河水通过国家“扬黄工程”抵达这里前,当地百姓种地要“靠天吃饭”,生活用水则来自井窖里储存的雨水、雪水,饮用时还需撇去浮在表面的昆虫和杂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