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GB 811-2022,以下简称新国标)将正式实施。近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线上线下市场暂未有新国标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销售,多款市场上热销的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质量不尽如人意。
走访:B类盔未上市,低价头盔唱主角
6月27日,记者到电动自行车配件销售门店较为集中的中华路、铁唐巷等地探访。
在南宁市嘉禾电动车摩托车配件市场,在售的头盔价格从十几元至上百元不等。
6月27日,市民在中华路一家电动自行车用品店内选购头盔。
一款售价为25元的“×霸”头盔内标注着“电动自行车防护帽”,帽内没有缓冲内衬,执行标准为Q/YLJB01-2021,即厂家自行制定的企业标准;标签有“本产品仅限电动车自行车乘员使用,严禁摩托车成员佩戴,限速20公里”的警示语。
新国标实施后,为电动自行车驾驶员设计的B类头盔内部,会贴着明确的产品信息,注明是否可给摩托车使用,以及产品类别等。
“这种质量没那么好,但价格不高,是当下销量最好的产品。”一家门店店主说,价格在50元以下的头盔大多没有缓冲内衬,也没有防碰撞的发泡材料缓冲层及调节旋钮。
铁唐巷一家电动车配件门店店主崔女士说,这段时间,她进货时主要选择带有3C认证标志的头盔,每顶零售价格为六七十元,比一般的头盔贵一倍左右,正逐渐被消费者接受。
南宁市一家电动自行车用品店内,商家在门口挂着“三C头盔”的招牌。
记者走访发现,在电商平台上,“3C认证”也是各个头盔销售店铺的主打卖点,头盔单价从30元至150元之间不等,但多为A类盔。目前,线上线下市场暂未有符合新国标的B类盔销售。
检测:一摔就碎、一刺就穿,
多款头盔不达标
南宁市场上销售的头盔能否达到新国标要求?6月27日,广西质检院机电所购买了多款市场上热销的电动自行车头盔,对各项性能进行风险检测。
首先进行的是吸收碰撞能量性能测试,这是头盔最核心的安全指标。技术人员将一款带有3C标志的头盔佩戴在头模上,拉升至1.6米的高度进行释放,用于模拟骑乘人员摔倒时,佩戴头盔的头部与地面碰撞接触的场景。随着“砰”的一声闷响,这款头盔没有任何损坏,通过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