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五年(1372年)今境大部为播州宣抚司,属四川行省,十五年(1382年)改属贵州都司,二十七年(1394年)复改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今境东部为思南府和石阡府所辖,属贵州行省。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分别隶属四川、贵州两省。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改置遵义军民府,并徙治宣慰司西白田坝。
清康熙年间,播州宣抚司改称遵义府。今遵义市大部分地域属遵义府,隶属四川省。东部部分地域属石阡府、思南府、平越州,隶属贵州省。
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提出贵州服务面积小经济实力弱,把黔北粮仓美誉的遵义、真安、绥阳、桐梓、怀仁,一府五州县划给了贵州,帮助贵州的发展。而属于贵州的永宁县,因为离府城太远就与四川的叙永县合并。因为永宁有龙安营的驻防,所以永宁地区又称为龙安。贵州用一个县换了四川遵义一府四州县,四川感觉是是吃了大亏,所以在黔北地区和叙永地区,民间就流传了这么一个顺口溜:四川人生得憨,遵义换龙安。
民国初年,废除“府”的建制,今境隶属黔中道。
民国24年(1935年),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十余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
1955年的遵义专区
1949年11月,遵义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 。专署驻遵义市,辖遵义市(由遵义县析置)及遵义(驻遵义市)、绥阳(驻洋川镇)、正安(驻凤仪镇)、道真(驻土溪场)、婺川(驻都濡镇)、凤冈(驻龙泉镇)、湄潭(驻义泉镇)、仁怀(驻中枢镇)、赤水、鳛水(驻东皇殿)、桐梓等11县。
1951年撤销遵义市,并入遵义县。遵义专区辖11县。
1952年复设遵义市。辖1市、11县。
1955年遵义市改由省直辖。
1958年的遵义专区
1956年,镇远专区的余庆县划归遵义专区。
1956年,四川省綦江县2个村划归鳛水县。
1958年,遵义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遵义专区,贵阳市息烽县划归遵义专区。撤销遵义县,并入遵义市(县级),撤销凤冈县并入湄潭县,撤销道真县并入正安县。遵义专区专员公署驻遵义市,辖1市9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