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后期从事重型车辆救援的豹式装甲救援车。
即便成功将虎式坦克 拖回后方维修基地,还要一些大型起重设备才能展开维修作业。重装甲营的后勤单位通常装备6台利用Sd.Kfz 9底盘改装的车载起重机,其中3吨级和6吨级各3台,但它们的起重能力仍不能满足需要。前线报告显示,维修基地必须配备15吨级龙门吊和10吨级汽车吊,才能实施比如吊装炮塔之类的作业。
■德军第503重装甲营的维修基地中,一辆虎式坦克的炮塔被15吨龙门吊吊起。
就算回到德国国内的工厂,虎式坦克的重量依然会造成麻烦。1943年,当第一批损坏的虎式坦克被送回维也纳的修理厂时,德军发现那里的液压升降机根本不足以承载如此沉重的车辆,而且厂内仅有1台40吨级和2台16吨级起重机,这就需要维修设施添置更大的起重设备,增加了维修成本。此外,虎式坦克的维修还需要特别抽调熟练的机械师作为主管人员,负责指挥操作。
■能将虎式坦克整车吊起的起重设备只存在于德国国内的大型工厂内。
反人类的交错路轮
虎式坦克、豹式坦克等德军重型装甲车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采用交错重叠的负重轮设计,只要看看相互交叠的轮子,即便一个外行人也能感觉到维修的难度,其实问题比看上去更加严重。在1944年2月前,虎式坦克的交错路轮初看是2层,实际上却有4层之多,而且中间两排路轮还是双轮结构。
■这张照片足以说明虎式坦克负重轮结构的复杂程度。
相互叠加的路轮意味如果更换一个被地雷损坏的内侧路轮,可能需要拆掉外面的11个路轮,如果要更换中间或最内侧的受损路轮,甚至要拆掉18个路轮,大大增加了维修的工作量。德国人在1944年2月做了改进,将路轮减少为3层,只有中间一排采用双轮结构,从而降低了更换路轮的难度,还简化了履带更换作业:在运输履带和战斗履带相互转换时,维修人员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拆卸或安装路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