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内象征兄弟同心的“并蒂瑞莲”。(总台央视记者杨新禹拍摄)
重读东坡 源头活水
在三苏祠,*重点了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
上个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他强调,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三苏祠出土文物。(总台央视记者李晓周拍摄)
苏轼,是*引用诗文最多的中国古代名人之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从政杂谈》一文中,*就引用了苏轼的名言“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他以此强调“青年干部要不为一时议论所动,不为一时扬抑所惑”。
△三苏祠出土文物。(总台央视记者李晓周拍摄)
2018年1月,*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引用了苏轼在《赤壁赋》中的一句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他说,“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
同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苏轼在《晁错论》中的一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他勉励大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三苏祠内景。(总台记者齐涛拍摄)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苏轼在《晁错论》中写的这一句话,更是被*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
苏轼一生几番沉浮,诗文中最抢眼的是博喻,最出色的是妙论。他将达观舒意凝于纤毫笔端,把经略文采书于中华大地。在杭州,他修西湖建苏堤,造就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在密州,他抗旱灭蝗、厉行法治,发出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在徐州,他筑堤抗洪、开粮赈灾,留下了“筑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张。
问汝平生功业,尽在莽莽神州……
这样的东坡,谁人不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