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胡思乱想,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事情。
胡思乱想带来的问题不在少数,包括专注力差、精力不足、记忆力下降等。
若在深山中,远离城市喧嚣,忘记生活中的烦恼,相信很多人的胡思乱想会得到抑制。但现实情况,却并不允许这样做。
脑子胡思乱想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进行调整。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便能找到答案,那就是“静”。
《道德经》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大学》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庄子》提到:“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好好想想,你有多久没保持“静”的状态了,生活中的压力、责任、烦恼,需要我们不断作出反应,受到太多干扰,“静”的难度就大了很多。
尽管很多人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状态充满向往,但因为现实环境的影响,使得以实际行动追随陶渊明并不可行。
那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让自己能够“静”下来呢?
单靠自己的毅力自然是不可行的。纵然一个人毅力再强,也无法抵挡源源不断的消耗。
那难道我们就无能为力了吗?难道我们就只能陷在胡思乱想的漩涡中吗?
当然不是,智能科技的发展,为这个问题提供了解方。